(联合早报网讯)山东辱母杀人案引起社会关注民间企业家贷款难、破产难的问题。有舆论借此案呼吁制定个人破产的法律,允许撑不下去的企业家规范退出,形成清算后东山再起的健康创业文化。
山东柳城青年于欢因受不了母亲苏银霞被高利贷暴力催债又得不到警方的保护,于2016年4月14日以水果刀反抗,以致催债人一死三伤。于欢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部分舆论更质疑公权力不作为。随着苏银霞如何走上借高利贷绝路的详情近日曝光,社会也开始关心民企融资和退出市场的困难。
据《财新》报道,苏银霞独资所有的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最初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1013万新元),2014年时增资至一亿元,职工200人,主业务是做刹车片。源大在2012年曾被当地企业办公室评为“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
于欢的姑姑于秀荣告诉《财新》,源大从2014年起经营出现困难,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为还清银行贷款而借高利贷,银行原本答应倒贷款,但在源大还清贷款后却出于风险考虑不续贷,苏银霞因此资金链断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民企融资难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是投资拉动型,主要靠国有企业投资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项目,国企又肩负稳增长的重任,因此在获得金融资源方面较民企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较缺乏抵押物和担保物,较难从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获取信贷。
为克服贷款难的问题,多家民企之间为彼此连环担保,也就是“互保套贷”。舆情日报网引述多份司法文件指出,苏银霞是当地中小企业互保套贷利益链条的活跃一员,源大与两家嫡系企业和另外三家企业有互相担保的关系。
该网解释,“互保套贷”可以理解为缺乏固定资产和良好信誉表现的民营企业之间互相撑腰抱团取暖的行为。这虽然解决了民企融资的燃眉之急,却是慢性毒药,把一家企业的风险变成多家企业的集体风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向本报指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贸易环境恶化的双重打击下,企业盈利的空间缩小,部分企业如果经营不善,抵御风险能力弱,业绩会出现问题,生产刹车片、属于钢材产业的源大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夏红接受《财新》访问时说,如果有较为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并提供合理的债务清理机制,兼顾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暴力催债现象势必能减少。她指出,中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只规范企业破产,被称为“半部破产法”,因为没有规范个人破产。
王军说:“很多民间企业家考虑到到面子问题,愿意去熬、去扛,不惜铤而走险,设法通过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融资,而不是进行破产清算,走法律程序终止业务。”
他指出,由于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和正常的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很多僵尸企业仍然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地在市场上活动。他建议,如果企业家确实经营困难,得不抵债,清算关门不但是对自己的财产很好的保护,也有利于市场的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