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在当地引发的争议越演越烈,对于位处亚洲的香港而言,如何处理难民不是西方社会独有的烦恼,香港社会也有切身之痛。
踏入2017的第一天,香港就发生一宗骇人听闻的风化案。一名17岁少女于新年前夕在著名旅游景点兰桂坊与友人狂饮酒庆祝新年,岂料喝至酩酊大醉,翌日凌晨独自离开时被一名陌生的南亚汉拖到公厕强奸。
该名色魔饱尝兽欲后逃去无踪。少女疑因过于受惊,未有实时报警,事隔两日才告之家人,并报警求助。警方接报后暂列为强奸案处理,正全面追缉色魔。
过去几年,大批南亚“假难民”涌入香港,更滥用“免遣返声请机制”变相留港,严重冲击香港劳工就业及治安。由于上述案件的事发地点是香港著名旅游景点,社会在震惊之余,也将矛头再次指向南亚“假难民”这个群体。
有网民批评,近年南亚人在香港犯罪有上升趋势,但未见警方采取必要行动。另有网民质问,难民根本不应该在小区出现,“政府什么时候将这些假难民捉去去外岛处理?”
回顾过去一年,港府已循四个方面检讨难民问题,包括加强入境前管制,加快审批和遣返程序等,打击非法入境者措施总体上初见成效。入境处上个月26日举行记者会回顾去年工作时指出,各项措施推出后,去年非华裔偷渡客已较前年锐减42%,至2221人。而去年入境处接获的新声请有3800多宗,也较前年的约5000宗明显回落。
不过,有关措施仍然未能完全解决“假难民”滥用免遣返声请机制留港的问题。数据显示,香港入境处2014年推出统一审核机制处理声请,截至去年底完成处理6383宗声请,仅有48宗获确立,即平均每约130多宗声请,才有一宗声请确立为“真难民”。
对于“假难民”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香港特首梁振英曾表示,免遣返声请问题困扰香港,不少申请者滥用机制来港犯法,香港在有需要时将考虑退出《禁止酷刑公约》。
对此,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表示赞同。身兼观塘区议员的柯创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目前全港各地都出现了与“假难民”相关的治安及各样问题,当中尤以九龙区的油麻地、深水埗、尖沙咀及红磡等地最深受其害,其手法从行骗、抢劫、非礼、强奸,以至勾结社团人士从事非法活动,形式不一。
柯创盛表示,很多个案是“假难民”在大街上向港人托词借钱或借用电话,如果当事人拒绝,“假难民”就实施抢劫,老弱妇孺尤其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他说:“我早前接过一个个案,有一个65岁的婆婆向我反映,数月前她行街时遇到假难民向她借钱,她拒绝后,那名假难民便抢去她的手袋及钱包!”
柯创盛支持香港退出相关的公约,并相信香港可以由此恢复成为一座安全的城巿,建议港府考虑退出,并设立难民禁闭营。他解释,禁闭营的好处是可减轻政府负担,因目前对难民的开支十分巨大,每个难民每月可获3500多港元(635新元),较本地长者的津贴更高。
不过,关注少数族裔的香港融乐会主席余志稳认为,《禁止酷刑公约》反映普世价值,香港有义务遵守,不应因过渡的问题轻言退出。
余志稳指出,港府应以更有效的方式阻截非法移民来港问题,但绝不应与本地土生土长的少数族裔混为一谈。
他说,社会对非华裔人士也有偏见,错觉上认为香港有很多南亚裔人犯案。
另外,2014年香港占领运动结束后,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曾对香港相关的人权状况发表观察报告,当中建议公开警队使用武力指引,成立独立监管机构监察纪律部队和公职人员等。在这个背景下,港府提出考虑退出《禁止酷刑公约》,引起一些民主派人士反弹,质疑港府因噎废食,真实目的是对禁止酷刑委员会报复,并让民众监督香港纪律部队滥权滥暴更困难。在现实与政治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对于如何杜绝“假难民”的难题,香港社会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事。
香港于1992年成为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签约地,公约列明,如有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国家将有遭受酷刑的危险,签约地便不得将他们驱逐、遣返或将他们引渡回所属国家。作为签约成员国,香港也须定期向禁止酷刑委员会汇报公约实施状况。
问题是,近年越来越多外国人假借“难民”名义滞留香港,他们并未受到所属国家的酷刑迫害,而是到香港打黑工赚钱,甚至贩毒、走私。
港人将一些参与团伙式犯罪的南亚人称“南亚兵团”,根据香港警务处的数字,去年共有4703名非华裔人士犯罪被捕,香港居民及非居民約各占一半,其中相信为假难民的非华裔人士,犯案人数达到1506人,较前年增加393人,升幅35%,涉及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伤人与严重毒品与黑社会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