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网讯)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何立峰今天(14日)介绍,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多个部门建立“一带一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机制,在沿线国家推广PPP模式。这一创新既有利于存量项目,也有利于增量项目,加快推动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落地生根”,产生“滚雪球”的效应。
新华社报道,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宏观经济形势。何立峰在论坛发言时介绍,部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体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商业之外的不可控、不可知因素比较多,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保障体系。
他说,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和商业性金融的主体作用,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拓展低成本的信贷融资渠道。同时,要扩大出口保险的覆盖范围,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保障成本。
此外,还要发挥各类基金的整体合力,突出“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以及直接融资、权益投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平衡作用。还要注重加强国际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强化规模效应,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和定价作用。
何立峰介绍,2017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要围绕重点方向,打造合作示范,推动项目落地。
在互联互通方面,全球正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景气周期,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规划对接,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
在产能合作方面,要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按照沿线所需、中国所长的原则,继续实施一批市场有前景、资源要素有支撑、基础设施有保障、体系有配套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