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彼得:让人期待的下一站:武吉查卡

时间:2024-01-20 09: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彼得:让人期待的下一站:武吉查卡

不过探究到底,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和峇淡,仅仅是渡轮的交情。不像和柔佛,经济之外,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民间、文化、情感上的连接。

上周在96.3好电台的“老总group chat”节目谈新柔地铁进展,因空中时间太短,只能蜻蜓点水。但这个课题很值得一写,说是“喜大普奔”也可以。

其实不用“奔”走相告,或等媒体报道,你的IG小红书,这些日子一定也收到不少“走路就到RTS”的新山房地产广告吧?看多了大概也知道,离地铁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之所以认为是开心事,首先当然是两地的人,已经受够了关卡堵塞的苦。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最震撼的一次,是从新山关口的警察局到兀兰这一边,短短两公里,他们整车人足足被堵了12个小时——从晚上10点一直被堵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进得来!那天是开斋节。他上了警察局三次,因为要用人家的厕所。

我们去一日游的人,还可以说少去,或者选时间,查一下长堤路况才出发,但那些每天要过来打工,或者每个周末得回去看家人的马来西亚朋友,他们的辛苦是长年累月的。我听说越堤族,为了避开尖峰,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然后做完工又得过长堤,回到家一般已是晚上八九点。累积下来,多少的时间和生命,被消耗在路上和通关的人龙里。然后你想,那可不是几百几千人,而是好几万甚至更多,一直在付出的代价。

新柔长堤每天的往来人流,据最新的报道是35万,这应该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跨国口岸了,没有之一。再有是很少人提及的未来数据,即可能去到45万!因此新柔地铁绝对不是有很好,没有也行的项目(新隆高铁也许是)。甚至可以说,它的付诸实施是滞后了。这条地铁线,通车后每天的最高运量预估是15万人次。当然,收费会偏高,不一定适合每天进进出出的打工族,但如果能吸纳一部分人流并且减少自驾车辆,那我们应该可以和长堤的苦难永远说“拜拜”了。

可以不带护照去上班吗?

上周的新闻,还提到柔新经济特区的一些构想和细节,当中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就是探讨允许区内的人员用二维码通关,而不必使用护照。

确实,通关要高效省时,让使用者有更好的体验,除了加大人力投入,以及建跨境地铁这样的交通硬件外,政策、做法上的改善也会起到助益,像已经宣布的一地两检,和如今这个免护照的概念,都肯定会受到欢迎。后者如果真的落实,希望它不只局限于往来新加坡总部和经济特区生产基地的人员和高管群体,也可以用来验证让一般越堤族也这么做的效率和安全性。真可行的话,我想好处还不仅仅是加快通关。很多新加坡人上班,得带上单位的门禁卡,如果这已让你够烦了,试想想,每天还得带护照上班是个怎样的心情。

作为第三个陆地通道,新柔地铁不只有助于促进人流、物流、就业、投资等等,还能增进两地的社会和情感联系。这一层意义,不像经济账可以逐一量化,却同样重要,甚至影响更为深远。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算没有彼岸的亲戚,也会有那边来的朋友、同事、同学。并且彼此在文化上,隔阂非常少,水乳很容易交融。也许他们的联邦腔、或偶尔“几够力一下”的表达,会稍微给你一些提醒,但除此之外,差别微乎其微。当年,我甚至觉得我的一些马国同学和伙伴,比我还更像“新加坡人”,后来才知道,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们从小到大,收听的是我们“新广”的各家电台,看的是第八波道新闻,以及从《雾锁南洋》一路下来的影视制作,以至于对剧中人物,还有谁拿了哪一年的红星大奖,知道的远远比我还多。

和我大致同龄的人,第一次出国,都不会是美国或欧洲,玩迪斯尼或看巴黎铁塔;我们第一本护照上的第一个外国印章,大概率是在新山盖的。像我的第一个外国“景点”,就是柔佛西南角的龟咯渔村,那是年少时的一场毕业旅行,感觉已经去到了远方。生平第一次坐飞机更奇特,和樟宜或新航扯不上关系,而是夜里过长堤,到士乃机场,搭马航内陆客机去沙巴爬山。

兀兰应该有郭鹤年童年足迹吧

说这些个成长记忆,主要是用来凸显一水之隔的柔佛新山,包括那里的人事物,和我们的深层渊源,以及紧密交织着的历史。例如,很多兀兰居民大概不会知道这一带包括克兰芝,曾有个“老山”的旧地名,处处种植甘蜜,后来因为殖民政府土地和税务政策的改变,逼得一些人去对岸开垦种植园,这个对岸,相对于老山,就被叫成“新山”。

新柔地铁在新山的站,位于武吉查卡(Bukit Chagar)。那里的店家很兴奋,都在等通车后生意大发。我读《海峡时报》,说马国首富郭鹤年1923年就是在武吉查卡出生的,当时父母在街上开杂货店,一家人就住在楼上。读后我想,长堤刚好是1923年建成的,那时往来无需护照,或许童年郭鹤年就曾经步行到两三公里外的老山吃喝玩乐闲荡过。他老爸过番的落脚处,如果不是选了新山,而是老山,然后把店开在这边,或许郭鹤年和他的庞大商业王国,就属于新加坡的了(玩笑话)。

我们小国寡民,在发展经济、实现繁荣的路上,所缺的人力和人才,有很大一部分,是马国人来补上的。我们的族群构成,建国以来一直保持平稳,靠的也主要是马国移民。就连最近受到关切的华文华语水平,能始终苦撑下来,在生活场景中还能处处听到,同样多亏了马国人,说他们“润物细无声”也不为过。至于水源、粮食、原材料,虽是交易而来,但也说明了两地唇齿相依的现实。

如今一边是环球大都会,一边是包括依斯干达在内的“大新山”,当各种资源与优势互补时,能做到的事很多,潜力是无穷尽的。

但这些个政治的演变和经贸关系,不是本文重点。我要说的,还是人与人的连接,特别是普通老百姓。

多年来,新山人都知道,最左右逢源的美事,是在新加坡赚第一世界的工资,然后回自己老家发挥它1兑3.5的超强购买力。不少人甚至认定,汇率迟早必定“破4”,使到“南赚北花”更是天经地义。而新加坡人当然也知道,一旦过了关卡,不买买买、省省省就太对不起自己钱包了。

我两个月前住进新山的KSL酒店时,到附设的商场超市一看,果然排队的主要都是新加坡人,大家的推车堆满货品,有些还是夫妻各一辆。我对排队没兴趣,在关卡是没办法。后来在商场大堂“假假”看房子,果然公寓尺价比新加坡组屋还便宜,经纪小姐姐不忘强调,用在新加坡买第二套私宅的额外印花税,就够买一个单位了。另外也才知道,不知何时开始,新山已允许外国人买100万令吉以下的房产。

价廉物美的,还有路边现吃加打包的猫山王,价格约只是新加坡的一半。买降脂药时则发现,同样用新元比较,零售价竟然还低过我所知道的新加坡诊所的进货价。难怪朋友说,他进新山一定上药店——自己买也代人“团购”。

最让我诧异的,是打高尔夫球的费用。我过去常和球友,在平日人少时到柔佛不同的俱乐部打球,前头不用等人,后头没有“追兵”,有一种在新加坡球场享受不到的悠哉闲哉,每人付费大概80令吉,还加送一份正餐,划算得很。近七八年没打了,那天上网和手机应用查了一下,发现竟然有好些球场,平日18个洞只收40到60令吉,而且是非会员价格!这年头,还有降价的东西,太难以置信了。

到新山退休 你准备好了吗?

当然,新山不仅仅是新加坡人的后花园,或者让你打省钱主意的地方。放眼未来,我甚至觉得,随着我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新山还可能是一些人理性、务实的养老目的地。

记得几年前,Uber还在本地运营时,遇过一个司机,他告诉我自己是武装部队的退休少校,住在新山的有地住宅,新加坡的房子则租了出去,每周几天会进来新加坡载客,顺便找老朋友谈天吃饭,说这样负担比较轻松,可以“stretch my savings further”(让自己的老本撑久一些)。后来我发现,去新山买房、退休或准备退休的人,确实越来越多。原因无他,考虑的都是那里消费水平低,钱好用。

其实马国人口也在老龄化,因而近几年,开始有企业引进类似日本或西方的养老村模式。假以时日,经营者多了,优质生活水平有了保证,选址又靠近新加坡,肯定会有市场。新加坡因地价和人力成本的关系,不可能打造得出高性价比的养老村。此外,加入到一个有人气和活力,又有妥善看护的养老社区,总好过把自己关在组屋里,一个人面对孤独吧。

有峇淡岛的厂商曾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在新加坡和峇淡之间,也有过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构想,还说有中国的基建狂魔已参与到工程方案的讨论中,但最终没有下文,如同什么也没发生过。如今回看,这种超大项目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否可行我不知道;政治上,当年的条件肯定还不成熟。

不过探究到底,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和峇淡,仅仅是渡轮的交情。不像和柔佛,经济之外,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民间、文化、情感上的连接。

所以,很期待2026年地铁的通车。期待听到那一句既熟悉又新奇的:Next stop, Bukit Chagar。

当然,能不必带上护照,任何时候心血一来潮,想去就坐上地铁,就更完美了。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