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麟:学位的通货膨胀

时间:2023-09-26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要好好读书才能赚更多的钱。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读书确实能帮助我们找到薪资相对高的职位。然而最近看到一些马来西亚新闻,硕士生毕业只能得到2000令吉(约582新元)左右的薪资,而台湾有的博士生最终去卖炸鸡排等等,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是不是正在见证学位的“通货膨胀”或贬值?答案:是的。

中国大陆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除非是名校毕业,否则一般本科可以说非常困难。就算能够就业,薪资也未必能让大多数人满意。有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即职位的明码标价。某中国高科技公司来大学招聘科技岗位,直接标示每个名校学位的价码(年薪,人民币):学士10万元(约1万8700新元)至20万元;硕士20万元至30万元;博士30万元至50万元之间。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有个普遍现象,许多人在完成学士学位之后,会继续选择修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不是直接出来找工作。因为用学士文凭找工作没什么优势,职场上多的是硕博等更高学历的人在竞争岗位。

中国名校毕业博士生最终去高中教书的例子层出不穷。甚至许多高中会宣传师资是哪所名校毕业(例如北大、清华等)或什么专业,来吸引更多人报名。可见学历的通胀相当严重。

2020年中国暴发冠病疫情,而后经济重创加剧了就业形势。政府为此鼓励人们继续硕博学位的深造,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实际上加剧了后来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找工作的内卷/通胀现象。

就算是清华、北大、复旦、交通等名校的博士,也未必就能在国有企业获得应聘机会。人事部会挑选成绩最好的应征者,例如比较谁的学术论文发表够多或者质量够好等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相当普遍,通常必须发表过三四篇学术论文才能得到聘用,可见文凭在中国贬值得厉害。

中国放开封控之后,没有出现预期的经济增长反弹。按照估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每5个百分点的增速,就能够创造1000万个工作岗位。然而近期的经济增长不足5%,意味着创造的工作岗位严重不足;但中国每年却有数以千万计的本科生毕业。需求有限,持续输出的供给(劳动力)就会让学位进一步贬值,让学位的通胀进入恶性循环。

亚洲其他国家因人口众多等因素,也在经历程度不一的学历通胀,只是没有人口大国中国那么极端。在我们爷爷那一辈,由于教育资源稀缺以及社会相对不富裕,许多家庭面临三餐温饱问题,鲜少有人接受较高的教育。能够有个学士学位,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学位显得相对珍贵,含金量高。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对许多人来说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学士甚至是硕士已经满街跑。只要有“钞能力”,学士或硕士文凭唾手可得。因此,对于想靠学士文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薪酬,可以说越来越困难,除非有过人的本领或经验等。第一份工作往往都要看大学资历或实习经验,但随着竞争加剧,这也显然没有优势。学位的通胀,或许比物价更降不下来。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