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海产品回应福岛核废水排放。受影响的大连日本料理店均表示已找到替代食材,但有餐馆坦言生意仍明显下滑,有的跌幅高达40%。
日本今年8月24日对福岛核废水进行排放后,中国以对“放射性污染风险”担忧为由,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项禁令对中国日料餐馆造成直接打击,尤其是对日本进口海产需求较高的城市。
中国《财经》杂志对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进行梳理后报道,2023年1月至7月,大连所在的辽宁省是中国进口日本海产品最多的省份,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6.42%。
大连是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沿海城市,在历史、经济以及人员往来上与日本素有渊源。日本以海鲜为主的饮食文化长期在大连扎根,带动了当地日式餐饮业的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大连的日本料理餐馆、居酒屋有超过400家。
记者9月中旬走访大连几家日料店时发现,大多数餐馆已停止使用从日本进口的海产品,并已从其他地区找到替代食材。有业者甚至在店门口张贴告示,明确列出不同食材的产地,例如三文鱼来自挪威、金枪鱼来自东太平洋等。
大连开发区一家主打冲绳料理的日式餐馆负责人田新告诉《联合早报》,进口禁令对该店的食材供应影响不大,菜单上的菜肴并没有减少。
她说:“我们所使用的食材一直都来自世界各地,源自日本的不多,有一部分海产其实是大连的本土产品。所谓的日式料理,只不过是采用了日式烹调和处理方式。”
大连位处黄渤海交界处,该海域存在范围广阔的低温水体,海洋纬度和特征与日本附近海域相似。依托水资源和地理优势,大连渔业在近十年迎来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福岛核废水排放消息传出后,一些顾客因担心海鲜食材安全,导致田新日料店的上座率减少一到两成。她说:“虽然我们没有使用来自日本的食材,但有部分顾客还是克服不了心理障碍,宁愿暂时远离日料理。”
对于以新鲜生鱼为核心食材的中高端日料店而言,进口限制对它们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大连金石滩旅游区一家人均消费约500元(人民币,93新元)的日料店,该店副店长刘胡节受访时感叹,店里的生意在禁令生效后跌了近40%。在记者走访当天,即便是晚餐时间,店里也空无一人。
刘胡节说,店里之前从日本进口的海产包括蓝鳍金枪鱼和扇贝,虽然目前仍能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海产,但品质却大有不同。她举例,日本长崎产的蓝鳍金枪鱼因脂肪厚、肉质更鲜美,被日料界公认为为品质更好。如今,餐馆不得不改用西班牙的蓝鳍金枪鱼。
她说:“作为一家较高档的日料店,如果我们不能为顾客提供更高端的食材,在定位上就很难与其他餐馆区分开来。”
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今年8月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同比减少68%,跌幅比7月份29%更显著。随着中国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预计9月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水产品出口将为零。
中国是日本水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日本去年对中国出口的水产品高达871亿日元(8亿新元),占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2.5%。
中国进口限制对日本捕捞行业和海产经济影响巨大,以致有些专为中国市场提供海产的渔民需暂时休业。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10月份原本是捕捞海参的旺季,但横滨市一个渔业合作社因为找不到中国以外的买家,决定暂停海参捕捞活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林大伟受访时说,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海产品包括像海参、扇贝等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而这类产品只占中国海产消费市场的一小部分。他补充,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禁令实际上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但对日本渔业而言,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但也有专家指出,水产品只占日本全球贸易额不到1%,所以中国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更多是一个政治姿态,而不会对日本整体经济造成实质伤害。
中国、日本和韩国将在9月26日(星期二)举行高级别会谈,讨论三边合作等议题,并为恢复自2019年以来中断的三国首脑会谈铺平道路。核废水处理和海产禁令料将是会议议程之一。
林大伟受访时也提到中日的经贸相互依存关系。他解读:“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中,有一半是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如果双方关系继续僵持下去,导致加工厂受到打击,影响中国的就业和出口,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林大伟也指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过去几周在国际峰会上与中国领导人接触时都尝试解释日方的立场,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他研判,至少从中国官媒最近的态度看,中方对来临的磋商,态度是积极的。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英文版星期四(9月21日)在社论中说,希望日韩两国珍惜机会,将星期二的高级别会议作为三国合作的新起点,开辟更多充满希望的可能性。”
林大伟说:“如果各方在会谈中维持这般积极态势,那么他们就有机会从问题中达成妥协,取得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