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中国经济谷底寻出路

时间:2023-09-24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特稿:中国经济谷底寻出路

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8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但并未打消市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复苏动能转弱的顾虑。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是否可持续?楼市还要跌多久?中国经济会走向“日本化”吗?

中国外交官员、经济主管部门和官方媒体本月来轮番上阵,驳斥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

这轮舆论战的背景,是弱于预期的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后,多家西方媒体相继对中国经济前景作出悲观预测。

美国总统拜登8月上旬将中国经济比作一枚“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查默斯则在当月下旬表示,“令人担忧”的中国经济疲软可能对澳洲带来压力。

在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相继反驳看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后,中国官媒过去一周连发三篇系列评论,称“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丛亮星期三(9月20日)的例行吹风会上又强调,唱衰中国的论调“过去从未实现,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

丛亮坦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确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尤其经历三年疫情后,经济恢复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他也指出,随着官方刺激政策效果显现,8月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多数指标边际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社会预期有所好转。

中国官方下半年来密集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从降息降准到放宽限购,涵盖金融、消费、房地产和民间投资等多个领域。8月份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工业增加值和零售消费增速均超出预期,出口跌幅也收窄。

中国政府下半年推出的主要经济刺激措施。(早报图表)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师邢自强从8月数据解读,中国出行类消费保持强劲恢复势头,工业部门也结束长达半年的去库存周期。他看好在继续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带动下,中国经济“开始从谷底慢慢走出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预测,在近期政策支撑下,中国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可能触底至4.8%,第四季小幅回弹至5.3%,全年经济增长可达5.2%,高于5%左右的官方增长目标。但他同时警告,房地产的低迷是未来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房地产开发投资拉低整体投资增速。(早报图表)

今年首八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增幅持续走低。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双双上涨之际,今年来累计下跌8.8%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拉低整体投资的主因。尽管官方8月以来持续加码为楼市松绑,但陈光炎认为,今年内房地产都难以止跌回升,“最好的情况是跌幅收窄,减少对整体经济的拖累”。

除了仍在恶化的楼市,持续高企的青年失业率、高筑的地方债台和持续紧张的中美关系,都是中国经济尚未化解的重大风险。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师陆挺认为,暑期出行高峰后消费增长将回落,而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下降,则令工业增加值增长仍面对阻力,目前就断言经济触底为时尚早。

邢自强一周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言时也指出,目前楼市依然处在去杠杆过程中,对经济影响可能还在加深,既拖累投资,也波及到居民消费。这个过程中,如果再面临债务和物价下行的负反馈循环,可能导致越想去杠杆,杠杆率越高。

回顾美国大萧条和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应对,邢自强认为中国应更加及时有力地推出一揽子宏观宽松政策,特别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宽松,以调整经济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打破负反馈循环。

中国央行前行长易纲也在9月20日的《人民政协报》上撰文指出,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恢复有所放缓,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信心偏弱,建议适度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切实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和接近100%的美国政府债务率相比,中国中央财政健康状况良好,债务率只占GDP的20%,仍有很大政策发力空间。但目前除了小幅降息和降准,政府一直没有推出市场期待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政策期待一再落空,使得中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陷入持续低迷。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谢栋铭受访时说,由于信心不足,中国金融市场的前瞻性功能已被大幅弱化,“现在仅凭出台政策已经难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大家要看到情况真正好转才进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整体经济复苏进程。”

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李白金融学院院长白士泮则认为,面对当前的短期阵痛,中国决策层迄今表现得“相当有定力”。“他们发出的信号是,不再通过‘大水漫灌’迅速拉升GDP,而是追求长期高质量发展。”

白士泮受访时说,即便不考虑过去三年疫情冲击,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长期趋势,本就迫使中国经济从重劳动力转向重创新,同时逐渐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现实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朝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4%到5%的增速,都是可以接受的。”

楼市何时才能反弹?

8月中国各项经济指标触底回升之际,仍在走低的房地产数据显得格外突兀,更令人为楼市捏一把汗。

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房地产投资加剧下滑,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连续三个月下跌,二手房价格在8月环比下跌0.48%,跌幅为2014年以来最大。

眼看这个占GDP比重约17%的产业在年初短暂的“小阳春”后急转直下,中国官方下半年来接连推出救市政策,8月更密集宣布一系列新政,包括下调首套房首付比率,降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以及在四个一线城市落实“认房不认贷”。广州9月20日还宣布放开市内部分地段限购,进一步释放宽松信号。

但市场担心,如果上述措施依然不能重振住房销售,将令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危机持续恶化。继恒大暴雷之后,有国资背景的房企远洋集团宣布暂停支付所有境外债务,碧桂园尽管历经多轮债权人投票,为九只境内债券争取到展期,但仍未从根本上缓解债务违约压力。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9月14日把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预计未来六到12个月房屋销售额将下降5%左右。穆迪分析师认为,虽然中国政府近期加强对楼市政策的支持,但影响是“短暂的”;疲弱的经济增长正冲击购房者支出,碧桂园的信贷压力也让他们对风险更谨慎。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师徐高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并未触及当前房地产行业主要矛盾,即房企资金链紧绷、信用风险高企的状况,因而难以让该行业跳出恶性循环。

徐高本月撰文指出,限制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政策两年前推出后,银行担心坏账风险不愿给房企借贷,购房者担心烂尾而不敢买期房,导致房企资金链更紧张,信用风险更高。若无法打破这个循环,仅靠需求面政策放松难以提振楼市,反而会加大房价上涨压力。“认房不认贷”推出半个月来,国内30个大城市地产销售面积并未明显改善,但北京等大城市的二手房房价却开始明显上升,就是一个信号。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受访时则乐观预计,随着各地购房积极性提高,销售端数据将在9月和10月迎来强劲反弹。但他同时指出,政策效应不会这么快传导到供给端,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今年仍将持续下跌,要到明年才会企稳。

他进一步分析,对当前房地产业最重要的判断是“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几乎人手一套房的背景下,投资投机需求退场,且认为房价已达到高点的预期很强。此外,购房者对收入稳定性的担忧也影响购买决策。“要等到宏观经济转好,大家有闲钱了,还需要一段过程。”

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研判,在人口增长转负、城镇人口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房价整体反弹及快速上行的基础已经发生改变。以政策调整刺激刚性及改善型需求释放,将是本轮调控的主要目标,预计后续各地也将围绕这个目标因城施策。

中国经济会不会日本化?

“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过去几个月,这个问题不仅见诸中外报端,也成为坊间讨论的话题。今年第二季以来中国经济数据和楼市转弱、提前还房贷家庭增加,叠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中长期趋势,令不少经济学家看到30年前日本的影子。

中国整体经济和楼市疲弱、提前还房贷家庭增加,叠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中长期趋势,令不少经济学家看到30年前日本的影子。图为建筑工人在浙江宁波一个住宅工地施工。(法新社)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双双破裂,大量公司和家庭因而债台高筑。为了尽快摆脱负债,企业和个人将现金用于还债以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进行投资和消费,这使得日本经济在此后10多年里陷入停滞状态。

将上述现象概括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师辜朝明,也是最早警告“中国经济日本化”的学者之一。他在今年6月的东吴证券(香港)策略年会上发言时指出,中国可能也会经历房地产泡沫破灭,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

尽管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避免经济衰退,但辜朝明认为,中国除了要解决楼市下行、人口萎缩等内部问题,还要面对中美脱钩等外部风险,以及冠病疫情等突发因素带来的冲击,如今中国“可能比日本30年前面临的挑战更大”。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则在7月的专栏中研判,中国和30年前的日本一样存在消费需求过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等问题。但他质疑在经济放缓、青年失业率高企之际,在“不稳定专制政权下”的中国,是否有能力像当年的日本一样管理较低经济增速,而不造成大规模社会动荡。

不过,《联合早报》访问的两名分析师和学者都认为,如今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指出,今年以来提前还贷的中国家庭增多,主要是因为存量房贷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提前还贷是将回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此外,企业部门的信贷和投资也处于上升趋势,与日本在经济衰退时期停滞不前的表现截然不同。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谢栋铭认为,中国和30年前的日本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当年导致日本资产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日元大幅升值,而人民币至今还面对贬值压力,且政府对汇率有主要控制权。二是中国的人均GDP和中产群体比重都远低于当年的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并不会带来普遍影响。

“第三,中国的大政府和大市场对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加上中国经济不像日本那样和美国高度关联,政府在决策上有更大自主权,能做的事比日本多很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则指出,1990年日本土地价值达到GDP的560%,股票市值在1989年相当于GDP的142%。而目前中国房地产价值约为GDP的260%,股票市值占整体经济的67%,资产泡沫比日本小得多。此外,日本城市化率在1990年就已达到78%,中国去年仅为65%,还有很大潜力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最重要的是,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只有汽车、消费电子、钢铁等成熟产业,完全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革命。而中国目前却在电动汽车、电池、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这些将是中国未来20年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陈光炎补充,虽然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减少是一大挑战,但中国可以通过机器人化来缓解这一问题。“一些估计显示,中国可以通过机器人化额外增加0.5至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