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财政预算案明天出炉,官员近期一再强调,过去数年累积庞大财赤,财政储备显著缩水,需要开源节流。疫情困扰香港经济3年,政府要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撑经济保就业,现在疫害已缓,逆周期刺激经济措施“收油”,亦属合理,关键是确保收紧力度不会影响整体复苏势头,然而疫后民生仍然脆弱,这两年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市民生活成本上涨,惠民济贫措施,必须保持足够力度。目前政府面对的财赤问题,主要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随着经济复苏,政府收入增加,抗疫开支大减,财政状况可望改善,官方不应以短期财赤为由,吝于支援民生。
财政政策可调整
坚持济民抗通胀
疫下民生困顿百业艰难,过去3年的财政预算案,推出了不少撑经济、保民生措施,例如疫情初期,政府便破天荒以保就业计划,津贴企业出粮;另外,政府过去两年还向全港成年市民,分别发放5000及1万元电子消费券。这次是“后抗疫时期”政府首份财政预算案,市民百业各有期望,不少人希望继续派钱派消费券,有人希望楼市撤辣,旅游业界则希望政府设立复业基金提供支援,不过观乎近期官员说法,政府开支料将收紧,疫下非常时期的一些非常措施,即使不是全面取消,规模相信亦将大幅缩减。
政府3年来花在抗疫及支援民生百业的开支超过6000亿元,与此同时,库房收入又因疫情显著减少,2020/21年度,政府录得破纪录逾2000亿元财赤,2022/23年度赤字预计也将超过1000亿元。财政司长陈茂波称,今年制订预算案的挑战,在于本港经历3年冠病疫情打击,加上外围经济疲弱,令库房数年来累积“颇高的赤字”,目前经济处于乍暖还寒阶段,复苏势头仍需加固,官方一方面要拼经济惠民生,为香港增添发展动能,为未来发展作长远布局,另一方面要保持财政纪律,维持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财库局长许正宇则称,现在财政储备约8000亿元,相当于政府12个月开支,较3年前储备可用20个月为少,政府不能长期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要做到“张弛有道”,平衡发展需要,云云。
疫情期间,政府需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推出逆周期措施,缓减经济下行对市民和百业的压力,现在疫情已成过去,财政政策有所收紧,亦属正常,然而现在本港经济复苏仍处于初期,部分行业元气未复,外围环境充满变数,现在大幅收紧政府开支,有可能影响复苏动力。陈茂波表示,财政政策将由“相当宽松”的扩张状态,过渡至“中间偏松”, 具体“偏松”程度有待明天预算案揭盅,无论如何,官方必须密切观察疫后经济恢复情况,小心拿捏“收水”力度,同时更要确保民生得到充足支援。
过去一年,环球经济阴霾密布,多国通胀高企,在香港,市民亦慨叹百物腾贵,电费车费样样加。以目前外围环境,加上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能源价格及通胀问题,未来一年相信仍将困扰市民。疫后复苏,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步伐不一,一般而言,资产市场最先有反应,之后轮到实体经济,工商界、中小企生意显著改善,相比之下,普罗大众及打工仔受益往往较迟。协助市民抗通胀,应该是新一份预算案重点之一,就算官方要收紧财政政策,现阶段也不应该向民生纾困措施大幅“开刀”;针对车费电费大幅加价等“痛点”,政府甚至应该加码津贴市民。
疫后复苏不平衡
防贫富悬殊恶化
放眼世界,冠病疫情加剧贫富悬殊,可说是普遍现象;疫后复苏不平衡,更有可能令相关问题变本加厉。疫前香港贫富悬殊本来就非常严重,现在情况恐怕尤有甚之,官方需要致力令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好处,可以人人雨露均霑,预算案正是实现财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简约公屋耗资数百亿元,只能为劣居户提供3万个临时单位,尚有大批基层市民需要关顾帮助。官方扶贫措施不仅要精准,更要够力度。
香港人口化老,医疗社福开支长远有增无减,结构性的赤字,未来确有可能出现,但过去两年政府录得庞大财赤,主因是疫情打击经济、卖地收入大减,无关结构性的因素。随着经济复苏,政府收入改善,收支平衡并非无法恢复;政府财政储备虽然降至不足8000亿元,但仍是足以令很多国际大城市欣羡不已的可观金额。香港公共财政的真正问题,是税基狭窄、直接税(主要包括薪俸税和利得税)收入比重偏低,以及土地相关收入比重太高,容易大上大落,这某程度亦是多年来财政司长经常错估政府实际收入的原因。特区政府需要思考如何长远减少依赖土地收入,以免经济周期波动容易导致巨额财赤出现,而不是将周期性的财赤问题,作为削减惠民措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