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在远见中壮大的台积电 不容因短视而削弱

时间:2022-12-06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社论

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厂今天将举行首批装机典礼,美国总统拜登及苹果执行长库克皆将出席。该厂投资额达120亿美元,台积电近期有上千工程师携家带眷前往,引发台湾民众对护国神山“去台化”的忧虑。对此,经济部长王美花称,台积电赴美投资没有人才、技术流失的问题;如此简化的说法,说服力很低。连绿委陈明文都说,中下游业者因担心台海安全,未来扩厂将移往海外。

台积电是全球半导体业龙头,市值占台股比重28%,被誉为“护国神山”,其重要性毋庸多言。近几年,台积电屡在美中科技战中被蔡政府推上火线,并与日、德洽谈设厂,甚至在两岸紧张中被喻为战争必争之焦点。这些发展,在在令人不安:蔡政府对经济缺乏长期发展策略,却不断将台积电当成外交及战略筹码,又无心满足它必要的水电和人力等需求,这岂非在刨台湾经济的根?

一般人只见台积电的光鲜成就,却不知它创设与茁壮的艰难。许多人以为,台积电是台湾政治民主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象征,是自由经济下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但事实并非如此,台积电是一家不折不扣由公部门筹画成立的企业。其源头,可追溯至1974年行政院秘书长费骅、经济部长孙运璿邀请RCA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渊等人在“小欣欣豆浆店”早餐会,正式拍板台湾要从“加工出口区”的劳力密集模式,转进成“科学园区”的技术密集模式,并选定积体电路与电子工业为发展目标,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台湾在日据结束时仍是依赖出口米糖的殖民经济,其后得以成功走上工业化,主要是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稳定经济秩序,并推动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奏功。例如1950年代扶植棉纺工业,60年代实施外汇改革并发展出口导向政策;至60年代后期,民生轻工业及出口业已蓬勃发展,重化工业也已启动,完成初级工业化。

于是,先后任经济部长李国鼎、孙运璿开始思考台湾下一个新兴产业。在小欣欣豆浆店早餐会的前一年,孙运璿已先成立工研院,开始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开始对外延揽人才。1985年,已做到美国德州仪器副总裁的张忠谋来台接任工研院长,李国鼎同时交付他规划设立一家积体电路公司的任务;两年后,因而有了台积电的诞生。

台积电虽是政府推动的企业,但为了避免新公司受到国营事业的过多束缚,决定官股占比低于一半,政府日后对其经营也未有太多干预。一手擘画的张忠谋认为,当时台湾的优势在于“制造”,因而提出“晶圆代工”构想;此一模式为台积电奠定了致胜基础,日后更带动全球包括台湾的IC设计公司的兴起。台积电的成功,领导者张忠谋居功厥伟,但他自谦只是专业经理人;他说“没有李国鼎,就没有台积电”,原因在此。

台积电成立时,只是工研院电子所底下的一个衍生公司,但当时政府已擘画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长程发展长达十多年。简言之,眼光远大且胸怀无私的政务官员积极打造台湾的发展环境,不少留美专家学人基于民族感情提供关键协助,再加上决策及执行的准确,我们才能享受台积电今天的果实。从1950到1970年,台湾高教共培育出三万多名工程师,为台湾科技发展备足了人力资源。

半导体业成为台湾经济支柱,台积电成为“护国神山”,都是前人在远见中一步步经营的成果。若问今天的政府为二十年后的台湾做了什么筹谋,蔡政府将何词以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