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澍:德国人为何不提供重武器给乌克兰?

时间:2022-11-04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吕澍

俄乌战争以来,德国主流民意谴责俄罗斯的入侵、同情乌克兰,是显而易见的。但希望战争尽早结束的情绪近来日渐显露,不愿提供重型武器给乌克兰延长战争,也已经让国际社会有感。

在民族国家——也就是国家要由单一民族构成——这个概念出现之前,现在东欧的很多小国都曾属于几个大帝国。一两百年来,欧洲战争不断,除了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奥地利、普鲁士这些大帝国互相争地盘,也伴随各个小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乌克兰曾被称为小俄罗斯,被俄罗斯认为是大俄罗斯民族(俄、白罗斯、乌)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早在2014年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半岛后,1974年至1982年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社会民主党),在媒体上就公开说,乌克兰不是一个民族(nation)。理由是读过欧洲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的:克里米亚半岛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在1954年作为“礼物”,送给当时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西部主要由前波兰地区组成,全都是罗马天主教徒;乌克兰东部是俄罗斯东正教地区,位于俄罗斯前心脏地带基辅罗斯的领土上。20世纪上半叶的大战,令东欧各国不断发生占领与被占领的故事,也就伴随着疆界不断重新划分。

各国边界的划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战争和战后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至8月波茨坦会议)上作出决定,苏联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永久保留了原边界以西和西南的那些领土——由希特勒—斯大林条约划定(即波兰被瓜分)、然后在战争中被红军军事夺取的地盘。因此,乌克兰的边界被远远推向西部和西南部,也就是囊括了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很多地区,而他们得到的补偿是德国的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等省。

2015年以96岁高龄去世的施密特,是一个非常有人格和领袖魅力的政治家,在德国受到广泛尊敬。他定义乌克兰的这一说法,却引起很多人的攻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一批左派政治家至少并不反俄,这包括部分社会民主党人,也包括大部分的左翼党(Die Linke)人,后者中有一部分是民主德国(东德)执政党的继承者。他们最主要的论据是北约东扩导致俄罗斯的不安全感上升,但是偏右的基民盟(CDU)、社民党(FDP)多不认同这个理由。

前总理默克尔虽属基民盟,却一向主张与俄罗斯合作,可以说是延续了东西德合并时,德国领导人与戈尔巴乔夫达成的共识。这条路线从基民盟的科尔总理到社民党的施罗德总理,再到默克尔,可算是一以贯之。这也可间接看出,德国政党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立场对立。各大党体现出更多德语称之为Volkspartei,即人民政党的概念。

回到施密特说的,乌克兰不是一个民族(也可以理解成民族国家),这个用词是很精准的,因为这不是说乌克兰不是国家(state)。乌克兰早在19世纪就已经在争取独立,1917年革命之后,首次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是很快就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员。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才真正成了独立国家。

但是,乌克兰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历史,很少有人说起。德国反思历史的教育是深入人心的,电视里也常常有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因此一些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在被占领期间做纳粹帮凶的画面,也经常可见。

乌克兰和波兰东部是大多数犹太人、吉普赛人(辛提人和罗姆人)被大屠杀的地区。最初,在苏联红军撤离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就在乌克兰的许多地区对犹太人展开屠杀。随着纳粹党卫军特别行动队的入侵,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枪杀。最著名的屠杀发生在1941年9月29日和30日,地点是基辅附近的巴宾亚尔,超过3万3000名基辅犹太人被杀害,随后还有一系列的大规模枪击事件,无法一一陈述。有些乌克兰人曾经当过纳粹这一历史,现在受过教育的德国人都知道。

东欧各国,包括原东德在内,并没有经历过对纳粹历史的清算和反思,这也造成当下的乌克兰人并不把纳粹一词当作禁忌。那些在乌克兰自称纳粹的人,或许只是极右翼以及民粹分子,不是狭义上的反犹纳粹,但还是很令人警惕,至少德国人对此极为敏感。

说回乌克兰国家组成问题,二战之后70多年的和平,使得这一片土地上的疆界没有发生过变化。若是德国继续提供武器、甚至是重武器给乌克兰,那么就预示着乌克兰能更长时间抵御俄罗斯,使得俄乌战争更加旷日持久。这会不会令波兰想要取回原来的土地?会不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的领土纷争?这也是德国人及欧洲多数国家不愿意看到战争持续的原因。

作者是旅居德国柏林的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