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共二十大后大陆台商的抉择与挑战

时间:2022-10-19 13: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社论

被喻为今年全球最重要会议之一的大陆政府二十大,于10月16日正式召开。这场大陆政府每五年例行的大会,其形成的权力格局与政治秩序,影响的不将只是中国大陆,更左右了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而如何判断大陆政府二十大后的大陆情势,并据此决定何去何从;对大陆台商来说,是值此关键时刻最重要的课题。

1980年以来,由于新台币数度升值,台湾企业基于成本考量,亟欲将生产基地转向海外。对台湾企业来说,大陆不但拥有广大腹地、廉价劳动力、丰富资源,以及庞大内需市场;且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除了高规格接待,还提供台商绿色通道及税收减免。在一推一拉之际,大陆逐渐成为台湾企业投资的重心。

然而,随着大陆经济崛起及社会转型,大陆政府逐渐调整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由“唯GDP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对劳工权益及环境保护重视的前提下,自2008年起,大陆陆续颁布劳工、税务、环保等相关经贸新措施,以期能够让大陆的经济发展由“量”的增长,逐渐转变为“质”的提升,借此摆脱“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低附加价值的位置。

无论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行后各地工资的逐年调涨,或在“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基调下,2015年“史上最严格”新环保法的通过,甚或红色供应链的崛起、地方保护主义下的不公平竞争等投资障碍,对大陆台商来说,考验的不只是生产成本的上升,更是投资经营策略如何调整。

2018年以来美国启动对大陆贸易战以来,大陆台商面临了更为复杂的情势。随着中美对抗的升级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升高,中美、台美、两岸三边关系的变化,大陆台商从过去的左右逢源变成了左右为难。

但尽管近年来大陆投资环境面临钜变,台湾逐渐降低对大陆投资,即便如此,2021年大陆仍是台湾对外投资主要地区,占比为31.8%。因此归纳来看,面对上述诸般情势,大陆台商主要有三种抉择:转移产能、就地转型,以及退场转出。

在转移产能方面:为规避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同时建构“供应链韧性”,一部分大陆台商选择转移产线。资通讯业者主要以台湾作为增加产能比重的地区;而传产业者主要转移到东南亚;有部分产业选择转移到美国或其他地区。

在就地转型方面:受到美国课征关税、欧美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大陆外贸动能不若以往,因此有以出口为主的大陆台商,开始选择经营大陆内需市场;且由于东协新兴市场具有人口、土地等红利,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成为大陆台商拓销的重点市场之一。此外,有台商认为,赴其他不熟悉的地区投资不但风险难以评估,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亦不容易,因此,选择就地转型服务业。

基本上,由于经营的产业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投资地区不同(沿海或内陆),大陆台商所做的选择会有不同。由于大陆内需仍有一定诱因,加上台商在大陆已形成产业聚落,且稳投资稳就业政策下大陆地方政府劝留、甚或有台商认为大陆投资环境相较仍具有优势等因素,因此,近年来具规模、有较多资源的大企业,多选择转移产能,同时就地转型。但对资源有限、无法选择转移产能的中小企业来说,要留下就地转型,亦或退场完全撤出,则是一个两难的课题。

大陆政府二十大后,大陆“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路线虽不致有太大改变,但台商要面对包括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企业升级、共同富裕愿景下负担更多劳工成本,甚至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下的政治风险。面对快速变化的大陆投资环境,大型台商或有余裕因应;但对更多的中小企业台商来说,将被迫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

总的来说,即使大环境如何变化,台商要完全撤出大陆并不现实。因此,在厚植台湾经济力、增加台湾韧性前提下,政府应思考如何因应大陆政府二十大后的变化,并与时俱进的调整包括台商辅导、台商回台投资、甚或新南向政策等既有台商政策。如此,才能因应未来可能的挑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