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艺:中国防疫政策清零迷思探索

时间:2022-10-04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一场始于2019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至今已将近三年,在各国防疫政策均由严格限制人群流动、积极管控,走到如今的与病毒共存,人民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中国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似乎没有任何结束的信号,即便是在9月26日香港宣布“0+3”这事实上与病毒共存的决策开始执行时,位于中国大陆的天津滨海新区仍是进入静态管理模式。在这相同时空背景下的大陆地方政府与香港政府的决策天差地别,更是令人不解。

大陆民众由于早期与国外鲜明的对比,绝大多数人支持与拥护国境封锁与清零政策。这个原因的背景是由于武汉病毒株、德尔塔病毒株的R0值低,动态清零可以快速从根本上解决病毒的传播问题;且由于外国也同样在疫情高烧之中,生产制造活动以及互联网热潮主要出现在中国大陆。

但奥密克戎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平衡,其超高的传染性、越来越低的致命性、感染后无症状的高比例性、疫苗的普及性,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中国大陆由于持续性的零新增以及疫苗的效用担忧,使它无法接受躺平政策,造成今年西安、深圳、上海、北京、海南、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封控静态管理。

时至今日,为什么中国政府无法迈向共存,这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让我从共存与清零两种模式下分析利与弊。

一、选择共存的利:投资与消费将复苏,中国的经济特征是人情经济,注重人与人的交流,而投资最重要的是可预测性,在动态清零下这两种行为无法被满足。民众害怕封控导致的企业倒闭、收入减少,投资者害怕投资亏损,甚至因封控引发运营成本无限上涨。

但迈向共存有个非常显著的弊端:地方政府并不具备实施像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熟的阶级管控制度,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地方政府的向上负责,以及疫情管控模式在开始的选择上以防堵为主,在疫情期间无论是重症病床的建设、医生的培养、地方基层人员的再培训,均没有有效提升,无法实现最基础的轻症居家隔离。

如迈向共存,以奥密克戎的R0值高达18的情况下,不实施区域封控,以上海为模型,一个月感染数千万人不在话下。且当下的教育已造成民众对冠病心存恐惧,即便10%感染患者前往就医,都足以击溃医疗体系(截至2020年中国病床总数为713.4万张、加护病床每10万人3.8张),迈向共存必定会经历长达半年的混乱期,这是中国政府难以面对的宏观面现状。从每个地方政府的实际应变能力来看,都会加剧混乱。

二、选择清零的利:感染人数持续低位徘徊,死亡人数保持在极低水平。

但清零的弊端是:社会居民企业投资低迷,民众趋向保守、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面临频繁的封控,导致居民收入下降、企业破产增加、消费萎靡不振、由隔离恐惧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等短期不利影响;长期不利的影响包括结婚率、生育率、青年就业人数下滑,民众预期与行为习惯进入低欲望世代。长期的封控会产生各种精神健康后遗症,社会阶级流速放缓等,最终会引致更大的社会问题。

时过境迁,迈入共存的代价在不断增加,而一直清零的弊端将会影响深远,留给中国政府决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作者是中国广东高级软件工程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