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以“国外躺平的华人”奚落国外的状况,意图反衬中国国内政策的英明,而全然不看不管中国过激防疫下的次生灾害,和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确实是轻浮又误导。
中国的微信友人突然开始追捧一篇名为《新冠三年了,国外躺平的华人都怎么样了?》的网文,好心者还专门转发给我,仿佛要检验我的生活质量是否符合文中所言,是否还在躺平中煎熬。
其实,除了公开实名讨论美国的防疫政策,以及回顾一些个人经历,我并不愿和中国友人直接一一对质,辩论两边政策利弊,因为我既非防疫专家,又拿不出大量数据,深恐被批成幸存者偏差,只见自家树木,不顾美国人民哀嚎。不过,我既然尚健在,又感动莫名,虽不好辩,也不得已,不妨再把没有科学数据的见闻和反思分享一下,也算回答问者的玉壶冰心。
我认为,这篇被认为是在美国的,以“数据”为基础却不拿出实名的作者,关于“国外躺平的华人”的论述,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如果说“国外躺平”,那又涉及国外——就说是美国吧——的公共防疫政策。这个政策能否用“躺平”这个被中国人描述90至00后年轻人心态、带有玩笑性质的词加以描述,本身就成问题。号称自己理工科背景,极为严谨的作者,却没有去界定自己所移用的“躺平”一词,是否略等于英(法)文中laissez-faire,即自由放任的意思。
第二,如果作者意在挖苦“躺平的华人”,则更是让华人大呼冤枉。须知,华人在各国都是最谨小慎微的一群,疫苗打得最早且最多,口罩也戴得最严且最实,绝非上街争个人自由的“红脖子”能比。说华人“躺平”,任由疫苗凌虐,真是“比窦娥还冤”。这还不说2020年初,当疫情初发,正是美国华人冒着被本地人谩骂攻击的危险,买空美国口罩往中国国内大宗寄递。要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也该是这个才算真金白银,不像食指一按就转发一篇伪劣网文那般丝滑廉价。
假如按照前述的“国外(躺平)”论,我觉得也实在是罔顾事实。自疫情暴发后,美国很多公司和机构都推行居家办公,有的公务员友人至今还在朋友圈发布“居家办公XXX天”的记录。我所在的大学自2020年3月就中断当时的春季学期,转为线上上课,也造成师生都要从头适应后来在全球成为常态的线上远程教学;学校还取消一切集会和公开讲座,并处罚违规聚集的学生。
在此后的两年内,线上线下教学一直交替,直到去年秋才全面恢复教室内的面授。2020年后,在州政府(编按:作者执教的阿勒格尼学院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指令下,餐馆一律取消店内堂食,但是开放外卖取餐。很多餐馆还为此开辟专门的无接触取餐停车位,让店员戴口罩把食物送到驾车食客身边。这样的服务至今还有。
事实上,疫情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购置食品和日用品。我经历过抢购厕纸,看过空空如也的货架,但也体会过沃尔玛等大公司如何因应疫情,尽量在保证供应和防止疫情扩散的两难处境中努力。一方面,沃尔玛保持开放,让居民能够购物,一方面也执行店内口罩令,并发展到后来的主动赠送店内自备口罩。同时也专门开辟供不想进店的顾客停车,由店内员工送菜出来装车的服务。这项服务也持续至今。即使现在,本州的医院和诊所也要求戴口罩入内。这些都是疫情之后的改变。
在中小学方面,从疫情开始到这个学期,我孩子就读的公立高中一直为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在2020至2021学年,我把孩子接出学校,在家里上网课,但网课的资源包括使用的手提电脑,都是学区提供的。学区允许父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把孩子接出学校实行在家的网课教育,但同时提醒父母,孩子如果长时间脱离群体,可能会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坚持开放,也是为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也无力充分照顾的学生能有一个去处,并且享受校内免费饭食。把这看成“躺平”,无所作为,自由放任,我觉得是违背事实也违背良知的。
再回到防疫抗疫措施,我和家人都及时接种三次免费的疫苗。在施打疫苗的地方,气氛安详,秩序井然,打完后有15分钟的等待观察期,工作人员言辞轻松、礼貌。一位在纽约的朋友当时还分享自己接种的照片,称整个气氛“令人振奋”。当然,打了疫苗又被好心中国友人提醒有严重“后遗症”,端是进也难退也难。
我工作的学校很快设立了因应疫情的工作组,由同事中的免疫专家参与,并联系核酸公司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动员式,而非完全强制的定期免费核酸检查,直到这个学期才停止。我本人也陆续进行过多次核酸检查,心情也逐渐由2020年春的紧张、恐惧,到逐渐的适应放松。此间也有几次因为类似冠病的症状,在医院进行过核酸检查,所幸都未中招;所有医院核酸检测都未付费,即使当时收费,过后也全部退款。
在中止了两年的外出旅行后,我带全家在今年8月开车自驾1000多英里游,玩一些故地和一直想去的地方,所到之处包括疫情曾经最严重的纽约州的上州,但随着病毒力道逐渐减弱,疫情消退,所到之处人们都在正常工作、生活;如果预定较高端的酒店,在预定网站就会看到店方声明:为保证安全,客房都在原客人离开24小时后再重新开放,即两轮客人之间客房会空置24小时。
当然,笔者的友人和同事都有中招的。一位华人朋友得了冠病后,宣布自己确实有短暂的嗅觉丧失,但在隔离之后即自行康复,现在又在欧洲旅行。一位在纽约的友人从事的是面对面的社会工作,终于染上病毒,但一段时间以后也恢复正常,继续工作。同事学生中更是时有发生,回家隔离和返回十分常见。但是,在接种疫苗、减少外出和不必要的聚集,以及加强防护之外,生活终究要继续。在严厉封控和社会正常运转之间,应该存在一种两者兼顾的中道。
因而,以“国外躺平的华人”奚落国外的状况,意图反衬中国国内政策的英明,而全然不看不管中国过激防疫下的次生灾害,和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确实是轻浮又误导。
事实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基于自己国情的政策对应。例如韩国对于从海外回国的公民就不要求在酒店隔离,只须在家隔离,这就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定。加拿大10月1日起已经取消入境疫情防控要求,日本、韩国都已宣布取消入境限制,香港和台湾也在陆续放松管制措施。
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趋势,都是在综合评估包括奥密克戎病毒的低致命率等因素后,逐渐令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恢复正常。如果友人坚持把中国大陆以外的一切地区都叫做“躺平”,仿佛大陆以外政策都错误,水深火热,人人饱受折磨,生不如死,打了疫苗得“后遗症”,不打疫苗病了也难逃“后遗症”;又假如有人以此获得某种封禁和不便中的心理安慰,我也不忍惊醒其美梦。但若要被当成同情的对象,被说成假装快乐,那只能在表示感谢后原物奉还了。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