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非:贾浅浅,给文学出了一道难题

时间:2022-08-25 07: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胡克非

8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拟发展会员994人,其中,著名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赫然在列。

很快,那些由贾浅浅创作的,把无聊当有趣,将废话分成行,还夹杂着“屎尿屁”的诗歌再次被打捞了出来,供公众反复“咀嚼品尝”。

随后,多家媒体致电中国作家协会,得到的反馈均是“包括贾浅浅在内的994名拟发展会员,均是按照程序进行评审上报,对于网友质疑的问题,将会记录核实。”

其实,在8月17日中国作协发布那份公示文件中,就说得很清楚了:“公示时间为2022年8月17日至8月23日。如发现有涉嫌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等情况,请于公示期内向创作联络部会员工作处如实反映并提供相关证据,反映情况应署实名并提供联系电话。”

可否这样理解,倘若没有抄袭实锤,这份名单就这样了。

程序正义?

2021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了《中国作家协会个人会员申请审批办法》,其中明确规范了申请者的身份要求,申请者文学成果要求与申请途径和申请程序。

申请者身份:1. 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个人会员;2.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符合入会条件者;3.军队系统符合入会条件者。

申请者文学成果要求:须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报纸或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上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学作品,有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不少于15万字,诗歌按10行1000字记”。

作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发表了三部诗集和多篇研究自己父亲文学绘画艺术相关论文的贾浅浅,无疑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而在《中国作家协会个人会员申请审批办法》中也明确指出,在本人提出申请后,中国作家协会将“征求各团体会员意见”即向各省作协和行业作协征求意见,“咨询各门类专家意见”则是由中国作协组织专家评审会对申请者个人及作品进行评审,申请者的作品包括出版的书籍及发表的作品。

虽然最终出台的拟定公示名单是中国作家协会经过讨论商议得出的最终结果,且事件发酵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文学业内人士表达观点,认为贾浅浅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类型繁多,不能仅以某些惊悚词句来推断诗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学造诣。

但事实上,贾浅浅要加入中国作协而引发的舆论风波,其核心并不是贾浅浅的文学造诣究竟有多高,而是她的父亲,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贾平凹在这一切的“程序”的背后,究竟发挥了多大的能量,因为这些是“程序”体现不出来的。

龙生龙,凤生凤?

单纯依靠科学研究,很难解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中国谚语。

遗传基因和后天习得究竟是哪一边的比重更大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孩子从小身处的环境与耳濡目染,确实会影响他/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

就像相声团体的少班主,也能把相声说得有模有样;两位运动员的儿子,也能成为状元秀打NBA;美国总统的儿子,也能当美国总统……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界,这样的案例仍然很多,东汉末年的曹家三雄、北宋时期的苏家父子、晏家父子等等。但到了近代,这样的案例变得难寻了起来。

大部分近现代文学家的后人,都选择了与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和职业,并且在各自领域都做得有声有色。

这是因为,相比于更依赖身体天赋和技艺的某些行业,文学显然更复杂且难以习得。

一名作家最终所获得的成就,受制于自身所处时代、自身所接受的知识储备、受众的文化修养、特定时期的传播媒介等多方面因素。这些伴随时代变迁发生的变量导致了,文学创作的能力难以单纯通过血脉传递给下一代。

虽然仍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学家的后人应该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去年,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的一段演讲破了圈,在视频中他坦言,自己中学毕业去当了兵,新兵连结束后,他居然被安排到了卫生所工作,还要承担通讯报道的写作任务。

“就因为我爷爷原本学了医,后来又从了文,所以他们认为我也能看病,能写文章。甚至因为鲁迅抽烟,就认为我也应该会抽烟。”

有这样观点的并非只有中国人,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孙子夏目房之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你是夏目漱石的孙子,你就应该会写作,你不会就是数典忘祖”的阴影里,没人在乎他的兴趣是漫画而不是文学。

周令飞和夏目房之介,都因为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导致在成长中出现被他人误解的经历。最终人们都理解了他们的选择。

贾浅浅是否有过相似的困惑,又是否有过挣扎和迷茫,无从推论。但从结果上看,她选择将研究父辈的艺术成果化为自己的艺术成就,走上一条和父辈相同的道路,将文学作为了自己毕生发展和追求的方向。

贾浅浅的选择自然没问题,问题出就出在,她似乎从未拿出令当下时代受众满意的文学作品,却可以在常人看来困难重重的文学创作之路上节节高升。

环境变了

文学评论家唐小林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纯文学”写作的泥淖》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梳理了中国文学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变化。他提到“曾经的人们,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有限,读小说是许多人最好的娱乐方式,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文学编辑爱岗就业,以发现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为荣……作者的选择很多,不需要走后门、找关系,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便可以脱颖而出,甚至一夜成名,改变命运。”

在唐小林看来,那时文学创作给作者带来的希望,甚至不亚于购买彩票,文学的魅力始终是那么吸引人,那么让人有希望。

随后唐小林写道,“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文学再也无法改变那些仍在苦恋文学的人的命运,文字连自己的命运都被残酷的时间和现代高科技无情取代了,阅读小说,再也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和消遣方式了。”

正如唐小林所说,曾经《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作为一代人的精神载体,如今的日子都过得不算好。去年《时代文艺创作》曾发文表示,核心期刊中的纯文学杂志已经仅剩下15家了,《诗刊》《中国作家》先后被踢出了核心期刊目录。

作家石华鹏曾在《一个文学编辑的尴尬》一文中写道,“曾经为人们的精神生存提供‘粮食’的文学杂志,如今却要为自身的生存乞丐一般四处寻找‘粮食’——办刊的经费和出刊的稿件。”

可见,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无法快速得到回报,但这句话似乎不适用于贾浅浅。

她那些发表的诗歌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那些“百爪挠心”一心寻求好文的编辑;新书发布会可以到场不少业内知名人士帮她站台;遇到争议后还会有文坛前辈引经据典帮她证明,从而顺利完成通往中国作家协会的那个“程序”。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难免会怀疑,贾浅浅走过的这条路上所获取的一切真的与父亲无关么?

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在乎贾浅浅最终进入中国作家协会之后会怎样,更多人在乎的其实是,那些每日都在身边发生着的“程序”之外的东西。

一个行业因为时代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阵痛必然发生,只要“公平”依旧在,就仍然可以相信其能够重新建立秩序和话语体系,而当失去了“公平”,人们的期待就会崩塌。

所以,贾浅浅的风波,其实是给文学出了一道难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