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人际交流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因。交流需要词汇和语法,掌握一门语言通常从学习词汇和语法开始,随着词汇的积累,语言的交流能力也随之提高。
英语是新加坡官方语言之一。英语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几乎可算是一种国际语言。它既成为新加坡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有用工具,也成为各种族之间交流的共用语言。新加坡有四大种族,各种族拥有不止一种语言。这样的多种语言运用环境,引申出“母语”的概念。顾名思义,母语是母亲说的语言,也是个人的第一语言,它常表现为一种方言。如同我一位前同事所说,他母亲说的是广东话,所以华语不是他的母语。虽然都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母语与外语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
因为多种族和多语言,新加坡媒体常有英语、母语和方言等方面的讨论,看后颇受启发。因为本人母语是华语,英语是工作语言,不谙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平时常读的是《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这两份报纸上关于语言问题的报道,基本是关于在新加坡讲英语家庭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华人社群讨论如何学习华语的同时,争论是否应该不放弃方言。也有一些英美读者对于新加坡英语颇有微词,认为不规范,建议政府将英语作为母语对待,以此提高语言水平,有效进行国际交流等等。
毋容置疑,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必须词汇丰富,不是一般简单的巴刹语言或单一的商务语言。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载体。母语承载文化、传递文化基因、继承历史遗产,是民族国家的基石。用母语创作的经典文学所表现的是民族的灵魂;反过来,这些经典文学又丰富和滋养了它所从属的母语。因此要掌握一门语言,就应当熟稔它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了解莎士比亚和狄更斯作品的英语水平,不能称为第一语言;一个人不知道歌德,不能说德语是他的母语。以前在新加坡某大学工作,来了一位Chao姓的台湾同事,问他是哪个Chao,答曰:“晁盖的晁。”熟悉四大名著的华人同事听后会心一笑,虽然能讲华语但不曾读过《水浒传》的同事听了只有一头雾水。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可以感受到《水浒传》中所展现的许多文化基因,可见文学通过语言对于民族文化的塑造。
以前在中国的边远乡村,一些妇女不识字,但她们当然是有母语的。通过观赏用母语演唱的传统地方戏剧,她们获得诸如精忠报国、义薄云天、恭而有礼、孝悌忠信之类的古典价值观。又通过母语,她们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后代。文化价值观通过文学戏剧代代相传,后人并不是通过说教而习得。这方面例子数不胜数,如:知恩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善恶有报、杀父之仇,诸如此类。
在现代的多元社会里,母语能传递一个民族的传统特征。华语有成语说:“怨有头,债有主”。这是指受到不公待遇时,决不能向社会报复,伤及无辜。如有此行为,不管本来有多大的冤屈,也必将遭到报应,“人在做,天在看”,而得不到社会的同情。恐怖主义分子不分青红皂白,随意屠杀无辜平民,华语中没有这个文化基因。
语言反映民族心理历程和历史。华语词汇中有太多诸如“田忌赛马”之类的智慧和计谋,《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固然是以弱胜强的经典,但书中也很少出现相互之间竞争推动硬科技的创新。火药的发明并没有导致热兵器的发展,以致枪械和大炮被称为洋枪洋炮。根据历史发展的路径依赖说,太多精力投入于以智取胜的谋略,致使中国直到今天还是缺乏原创的科学技术发展。
母语是思维的载体。如果词汇丰富、细腻婉转,思维也体现出丰富的层次,唐诗宋词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明的表现。笔者的英语属于工作语言,科技英语要求实话实说,能胜任学术文章的写作和专业教学,不需要母语编辑的协助。曾参加过一次学术争论,结果被英国同事批评为用词过重,似乎不太礼貌。应该是用词细腻婉转不够到位,这其实是文化英语的要求。好在学术界了解本人是非母语作者,如果是母语作者就丢脸了。
在大学教书期间,有一次面试学校特殊计划的申请者,计划录取率低,竞争激烈,学校官方要求确保真正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一位淡米尔族学生前来应试,我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英语如此有用,为何你要学习淡米尔母语?并提示他,要有自已独特的看法,而不是照搬他人观点。他说,淡米尔语有对某种自然现象细腻丰富的描述和相应的词汇,而英语没有,因为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和历史经历不同,民族文化遗产只能通过母语获得。这个回答十分出色,表明这位学生正是这个特殊计划所需要的特质人材。
各个民族都有社会关怀,亚洲社会可能更重视。华语为母语的人们都了解“人情味”的含义,通常表现在关怀他人,特别是对社会弱者网开一面。一直以为与此对应的英语是compassion或human touch,直到一位双语的加拿大白人学者告诉我,两者不对等。他肯定比我更理解英语,因为是他的母语。他在中国留学期间直接获得过与“人情味”相关的生活体验,所以他认为他知道“人情味”的内涵。根据他的判断,英语没有“人情味”的相应概念。
进入21世纪,国际流动、国家之间移民成为很普通的事,个人能有效运用多种语言,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资产。母语也更显得重要,使个人能够有文化的依托和思维情感的表达,因为全球化和地方化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巴刹语言、科技语言或商务语言。
作者是中国上海学者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