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道
坐德士听电台在讨论某私人公寓开盘首日卖出超过98%单位的新闻,司机突然伸手把广播给关了,摇头直叹“太疯狂了”。
报道的新楼盘平均尺价2100元,虽是私宅项目,却引发市井小民的强烈反应。德士司机担心,以本地楼市的升温之势,他的孩子再过几年可能就买不起房子了。
组屋转售市场则暗流涌动。一些中介为趁势赚取更多佣金,建议组屋屋主抬高屋价。一个淡滨尼霸级组屋单位,几年前开价70万元都无法脱售,如今却在中介的建议下抬高到90万元。
另一股暗流涉及首次购屋者。我认识两对30多岁的情侣都有意买房,但条件好点的转售组屋都太昂贵,预购组屋又得等四五年。他们不约而同转向剩余组屋。但剩余组屋因等候时间较短,同样竞争激烈,他们申请的大巴窑和芽笼四房式组屋,首次购屋者申购率分别达到8.5和11.7。
人们过去说,申购到黄金地段组屋就像中彩票,但如今能申购到任何新组屋项目,都像是买彩票中了安慰奖。刚达到五年最低居住年限的武吉巴督Skyline I,有四房式单位今年2月卖出72万元。这项目推出时不含津贴售价从30万1000元起跳。这意味着一些屋主有可能在五年内获得超过100%的利润。
2011年全国大选,住屋课题是其中一个烫手山芋。当年轻人感觉买屋很难或很贵时,其他社会问题会接踵而来,如人们延后结婚生子、围绕财富不平等的紧张关系加剧、多代同堂引发家庭矛盾等。这都危及“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中所谈的社会契约。
但要出手为楼市降温,又似乎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尽管政府去年底调高额外买方印花税,但有财力者仍通过联名屋主“脱钩”等方式走漏洞。连总偿债率顶限都有人在钻空子,通过显示资金或质押资产的方式取得更高房贷。
居者有其屋,是政府的承诺。从组屋的增值中获利,是这个承诺衍生出的副产品,是福是祸还未可知。那天坐同事的顺风车,他提到自己虽然有组屋,但不介意组屋不再升值,只希望孩子未来还买得起房子。
如何确保组屋不是赚钱工具?我想到了黄金地段组屋模式的津贴回收机制。建在黄金地段的组屋获得了额外津贴,以确保屋价可负担得起。因此,屋主出售单位时理应“归还”津贴,而不是从中获利。
但大家都知道,在地价高企的新加坡,即使屋主没有获得额外津贴,所有新组屋已是“打折”出售。那么,是否应考虑在所有新组屋首次转售时,都得把部分收益归还政府?
我清楚这个建议可能引发众怒,且执行不易。我也不鼓励草率实施。然而,黄金地段组屋模式既已试行6%津贴回收率,何不研究全面推广的可行性。黄金地段组屋模式的一些项目之前被批评不够“黄金”,如今反而能用来观察补贴回收机制的效果。
住屋涉及切身利益,很难做到冷静、以大局为重。但如果允许房价无止境攀升,下一代人的生活空间和选择会被不断压缩。就这个课题展开对话刻不容缓,以了解人们愿意为一个更可持续的楼市做出什么样的权衡和牺牲,并让所有人对公共住屋所应发挥的作用,重新凝聚共识。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