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
扛着“救世者”的大旗,要来“踢馆”的西方媒体从未中断过,新加坡领导人能讲流利英语,他们也才有戏唱。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最近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HARDtalk”(唇枪舌剑)节目访问,主持人赛克(Stephen Sackur)口气咄咄逼人,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针对新加坡的抗毒政策,双方有一番激烈辩论,用“精彩”两字形容之也不为过。
马来西亚籍运毒死囚纳加恩德兰(已在今年4月正法)一案在新马两地受到一些“人权分子”的炒作,也引来西方媒体的垂注。关键在于辩方律师以纳加恩德兰智商低作为主要辩护,为该案添加争议性。但事实是,辩方的精神科医生也确认纳加恩德兰没有智力障碍,这一点似乎受到人权分子和BBC访问者的刻意忽略。
尚穆根指出,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间,BBC连续发表了四篇有关报道,其中一篇的大字标题还盖过乌克兰战争,但它对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就东南亚毒品严峻形势所发表的报告,却只字不提。
很显然的,尚穆根事前做了充足功课,了解BBC对毒品问题的预设立场,它对一个因贩毒被处死者的“同情心”甚于对本区域更多毒品受害者的关心。尚穆根言辞犀利地说:“一个贩毒者的死亡是场悲剧,但千百万个嗜毒者的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
毒贩死刑的问题几十年前就已在“HARDtalk”节目上辩论过,双方都明白对方的立场。新加坡严厉反毒,数十年如一日,但区域的毒品泛滥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最近泰国进一步放宽大麻的管制,让食品饮料也可以“有限度”地加入大麻成分,爱到泰国旅游的新加坡人因此多了几分忧虑,肃毒局也再度提醒国人在外地吸毒同样犯法。
最近到卢旺达进行双边访问的李显龙总理,在与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召开的联席记者会上,当地记者对这两名领导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外界的批评感兴趣。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卢旺达有意发展成“非洲的新加坡”,过去我们也常听到一些国家立志模仿新加坡的治国方式,希望取得新加坡式的高效率,但新加坡直到今天还是“只此一家,绝无分号”,说要模仿新加坡的国家后来都没有下文。卢旺达要以新加坡为师,首先就必须具备面对西方国家批评的底气。
自建国之初,新加坡吸取新兴国家犯错的教训,决定走自己的路。像大多数的落后国家一样,新加坡在“百忙”之中,还得分神应付外国势力对本国政治的干预。如一份在1970年由两个外国人投资的英文报《新加坡先驱报》,编辑人员包括外国人和本地人。该报站在政府的对立面,通过社论和报道渲染一些课题,如国民服役、言论自由、报章管制等等。
李光耀总理基于这份外人办的报章从事“黑色活动”而出重手,要关掉该报。附属国际新闻学会的亚洲报业基金会,于是邀请他在1971年6月到赫尔辛基出席国际新闻学会的常年大会。明知这是一场“鸿门宴”,李光耀仍接受邀请,并在启程前一刻正式吊销《新加坡先驱报》的执照。他知道,如果他不出席,大会便会在新加坡缺席的情况下发表谴责声明。他毅然直捣龙门,向受西方控制的新闻学会发表演讲,公开事实、讲道理,新加坡对付干预内政的外国媒体一点也不理亏。
在那个年代,一个新兴小国的领袖敢在势力强大的西方媒体前,理直气壮指控西方报纸,在国际上实属罕见。但外国媒体与新加坡的摩擦并没有从此停止,新加坡也一直站稳立场。
1999年2月,李光耀接受《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员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的一小时访谈。两人辩论火星四溅,萨菲尔不客气地直呼李光耀是“独裁者”,但李光耀并没有被激怒,而是逐一驳斥对方辛辣的指控。在强大的西方媒体之前,李光耀从不退缩。
BBC电视“HARDtalk”这样的硬访谈节目是他们的卖点,会继续存在,新加坡未来领导人还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挑战。
俗语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西方媒体面前,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新加坡的领导人单靠摆事实还是不够的,缺乏雄辩之才就无法“胜于雄辩”。
西方有自己一套价值观和双重标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便输在辩才,有道理也变成没道理,无法以流利自在的英语表达是一个障碍。所以,他们干脆避开西方媒体的挑战,拒绝接受访问。
尚穆根进入内阁之前就是著名律师,辩才无碍,国会辩论经常先声夺人,与反对党议员的辩论,有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法庭盘问答辩人。这次他在BBC访谈中变成被严词盘问的一方,但尚穆根从容应对,避免掉入对方“引导式问题”的陷阱,并控制好情绪,把新加坡的立场和逻辑说清楚最重要。
扛着“救世者”的大旗,要来“踢馆”的西方媒体从未中断过,新加坡领导人能讲流利英语,他们也才有戏唱。
不少网民关注、转发的这场“HARDtalk”视频,对年轻人也许很新鲜,但对尚穆根来说可能只是小菜一碟。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