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上海市因疫情防控引发全球关注,相较于采取“与病毒共存”防控模式,中国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确实有效降低感染力及死亡率。通过严格的大规模检测及对感染者或密接者的隔离,确保14亿人口基本没有病例出现。尽管几个月来不断有声音主张放宽疫情限制,但中国的清零政策至今可谓是标志性成就,尽管代价高昂却十分有效,避免公众大规模疾病和死亡。
5月5日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总书记习近平宣称“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并以“毫不动摇,动态清零”做总方针。在上海疫情初期的3月17日,高层强调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目前上海已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并实现封控区外的“社会面清零”,且于6月初解封。这显示大陆政府高层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首先,“新型举国体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虽然在此前的封锁中,也有民众抱怨严苛的限制,牺牲一切却追求极端的动态清零目标,代价成本与效益恐不符合比例原则。2020年初,自中国政府有效治理冠病病毒后,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集体动员力量和疫情防控治理成效;同时,兼顾疫情管控及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波奥密克戎具有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比例高等特点,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动态清零”着眼于快速和精准,守住不出现疫情大规模反弹的底线。考虑到中国总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群体的现实国情,必须及时主动出击、从严管控,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确保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从中国政府角度认知,“动态清零”是当下中国抗疫的最佳选择策略。
其次,强调在社会层面感染者清零,不是疫情所在地没有感染者。所谓“动态清零”并非等于“零感染”,也非意味着须要“全城封控”“全员核酸”。虽不追求“零感染”,但要实现消灭每一起疫情,在疫情所在地及时阻断传播;并非全国在某个时刻无感染,但对于每一起发生的疫情,须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扑灭。强调在社会层面感染者清零,即使隔离管理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也没关系,因处在隔离状态不会向社会传播扩散。
再者,动态清零政策降低民众死亡率。当疫情形势发展比较严峻,须要采取较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封控措施等,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论,中国人口14亿比整个欧洲30个国家相加还多,然中国因病毒死亡民众数,据统计却不到西方国家的1%,这体现了制度及治理优势。
中国政府坚持采取“动态清零”政策,宣称这是以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健康,换回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生命。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疫情尚未出现实质性好转时,防疫政策就选择“与病毒共存”,这是将公众毫无保护地推到病毒面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2月16日发表文章,高度肯定中国“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实现每个国家在两年前曾寻求的目标:低死亡率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混乱。
最后,动态清零、“新型举国体制”虽获民众普遍支持,但影响经济发展。尽管不少中国民众会抱怨,但绝大多数选择相信政府,愿意配合政府的抗疫政策。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方明珠”上海,3月起开始启动封锁部分城区,并在4月扩大至全市范围。这激起了民众抗议及出现大量网上求助,暴露防控封锁期间,难以获致食物配送等民生、医疗及交通、公民权保障等问题。
随着疫情防控趋缓,上海市政府5月29日公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助企纾困四大方案,包括一、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多管道为企业减费让利、加大退税减税力度等方面;二、复工复产复市,取消白名单制、扩大企业防疫和消杀补贴范围、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畅通国际物流运输通道等政策措施;三、稳外资稳外贸、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四、围绕资金、土地、人才、营商环境等,提出保障性的政策措施。
疫情暴发初期,习近平将“新型举国体制”变成一个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封闭堡垒”,在美国超过100万人死于冠病之时控制住疫情,并保全经济增长。尽管代价高昂却有效。虽然上海、西安、北京、深圳等城市封城、反复检测及实施封闭式社区管理等,引发不少民众不满及暂时降缓经济发展,然无庸置疑的,动态清零政策体现了生命及健康至上的理念与精神;至于引发的弊端确实是政策选择的两难困境,代价恐怕难以避免。
(作者是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