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曦:俄乌战争与政治伦理下 二元世界格局

时间:2022-03-28 08: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思维空间

俄乌战争将各国的政治立场赤裸裸地摆在世人眼前。除了关心战争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人们也在忧虑战后的世界会否走向一个新的二元结构,而在设想的分裂世界中,小国是否还能保有不选边的自由。

与冷战不同的是,假想中未来的二元格局不会单纯地由某两个大国的个体意志决定,各阵营也不被强加相异的经济生产方式。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假想阵营的划分会取决于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一对矛盾的政治伦理。

理想主义者尊重规则,认可国际机构的权威性,相信权力是可以且应该被国际法规约束的。相反,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尊崇“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法则,希望突破既有的国际法规,实现权力扩张。

在寻求加入北约失败后,普京实际奉行的是就是军事上的现实主义。从2008年开始,俄罗斯利用民族自决作掩护,不断分离、侵占和并吞他国的领土。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这些小国相继成为丛林法则的牺牲品。相对地,北约的回应则体现出更多的理想主义,即通过强化自身结构实现对俄罗斯的孤立,同时借由国际组织的力量,对俄罗斯进行谴责和制裁。

实践中,现实主义者所仰仗的强权不仅包括军事实力,也包括经济实力。在中美贸易战中,无视贸易规则、设立贸易壁垒、强制技术转移等,都是世界指责中国的焦点。而另一边,随意退出多边贸易体系,终止参与多项国际条约,特朗普政府也不遑多让,把中美之战打成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的缠斗。

如今,美国已经回到熟悉的路线上。没有了跳脱的特朗普,普京的行动就显得格外刺眼。西方对俄罗斯前所未有的制裁表明,在政治伦理下,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可以放弃的。能源短缺、粮食危机,解决这些问题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西方各国也因此产生了短期的立场差异。但总体上看,国际秩序的拥护者在长期目标上仍然保持一致,展现了相当的团结态度。

但现实主义者也并非在经济上不堪一击。俄罗斯虽然已经被排除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之外,但白罗斯提出要和这个邻居建立内循环,中国依旧向俄罗斯开放贸易,并在支付系统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如果算上中亚各国、伊朗和印度的支持,世界的经济体系也正向二元转变。在假想的结构中,这些国家在地理上联成一片,在资源、技术和资金上可以互相补充。只要他们之间保持相互开放,即便被对立阵营排斥,也能在经济上形成一个持久的独立集团。

基于政治伦理的二元结构一旦形成,对小国就是极端不利的。尤其当地缘格局中存在某个强大的、奉行现实主义的国家时,小国的安全就更难得到保障。即便选择主动倒向现实主义的阵营,但因阵营内部也遵从着“强权即公理”的逻辑,小国最终还是会成为大国的附庸而丧失国家的独立性。因此,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倒向现实主义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同时,小国也不用过多幻想还能在不同阵营之间保持平衡。选择政治伦理,不同于在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在面对特定大国时,小国可以在更多的维度上定义自己的国家利益,从而实现利益平衡。例如在中美之争中,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就是保持中立的有效策略。然而,一旦阵营划分的标准被提高到政治伦理的层面,国家利益的定义就会变得异常狭窄,小国也会丧失应有的平衡空间。

所以对大部分国家而言,最好的结果是能够避免形成这种假想的二元结构。这就要各国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一切违反现行国际法规的侵略行为给予严厉谴责,甚至制裁,以打消现实主义者的野心。当然,二元格局的到来也可能终究无法避免。就像前两次世界大战一样,现实主义会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上风。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如果到那时,要怎么才能预防强权的威胁呢?

从俄乌战争的经验来看,首先是要建设高质量、有战斗力的国防体系,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其次,各国要加强区域安全机制的建设。因为在二元结构下,大多数基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机制将失去作用,就像联合国在这场战争中所遭遇的尴尬一样。最后,在能源和粮食等关键战略储备上,各国须要选择与自己政治伦理相近的伙伴,共同合作,并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以期降低不可预测的风险。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