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如各界预料,台湾行政院昨日宣布将解除以地区别作为管制基础的做法,开放日本福岛等五县食品进口。这个困扰台湾十余年的问题落幕,对改善台日关系、创造国际空间有重要意义,但政府的责任才刚开始,如何具体落实各项食安承诺,建立社会信心,是未来的关键。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厂辐射外泄事故,台湾及其他各国立即紧急管制进口。当时因污染情况及严重程度不明,因而各国的食品管制大多是按照地理区块决定强度;以福岛为核心,距离愈近管制愈严。当时台湾是将福岛以及周边的茨城、枥木、群马、千叶等四县列为红区全面禁止进口,其他地区则以无辐射及产地二个证明,搭配边境针对蔬果、水产品等九大类高风险产品进行碘-131、铯-134及、铯-137之辐射残留查验,作为因应。
这次所谓解禁,是指解除福岛周边五县全部产品的进口禁令,回归针对日本产品的风险分类进行管制的制度。依据行政院预计实施的新措施,未来福岛周边五县在日本本地就禁止流通的产品,再加上野生鸟兽肉、菇类及漉油菜等三种高风险产品,仍然维持禁止进口,同时前述九大类高风险产品也需要比照其他日本地区,检附无辐射及产地双证明,以及入境时的辐射检验。
严格而言,即便在解禁后回归所谓常态,事实上台湾对日本全国各地食品所采取的管制,仍然是将其视为高风险管理地区对待的“非常态”,因为例如来自欧盟或美国的蔬果水产品,并不需要检附无辐射证明,也不需要标示“都道府县”这种地方层级的产地。因而本次解禁,只是调整“高风险、非常态”下的管制分类,而非解除对日本的高风险管理制度。
假设日本食安管制完全解禁还需要时间,则从食安的角度,这次的解禁改变做法有其正面意义。首先过去一刀切封锁红区的做法,容易产生被扭曲的安全感,反而可能降低了对其他地区高风险产品的监管。第二,食品产地具有流动性,非但加工食品成分复杂,鱼类产品本身更会到处洄游迁徙,用行政区域作为风险管理基础,效果会受影响。台湾最常参考的食安标竿欧盟,也是在去年9月宣布改按照风险分级,对日本食品按产品要求检附无辐射证明、产地证明及无需任何证明三类。
从国际经贸规则义务的落实角度,本次解禁意义更明显。对于食安的紧急管制,世贸组织(WTO)的规则是应定期检视科学证据,检讨风险及管制程度。CPTPP更一步规定,所谓“定期”指的是实施六个月后。过去11年,蓝绿政府都曾依据最新科学数据尝试调整,但因政治对抗而放弃。如今台湾正式申请加入CPTPP,福岛禁令遂成为是否能突破内部政治阻力、落实CPTPP义务的试金石。更何况,CPTPP加入程序的第一步,就是台湾要跟所有成员国针对“现有关切问题”取得解决方案,而日本对福岛禁令的关切举世皆知,是难以回避的一关。
不过解禁只是政府更大责任的开始。风险管理不是只有科学评估,还有让社会“听得懂”的风险沟通,以及“做得到”的风险管理。日本仍然是高风险区,开放后严格把关,确保食安,政府责无旁贷。此外,政治反弹无可避免,如何进行有效、听得懂的风险沟通,建立社会民众信心,也是关键。最后,台湾遵守国际义务,不是为了当模范生,而是要改变国际政治对台湾不利的风险,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争取日本及更多CPTPP成员支持;福食解禁后,政府有更大的责任及压力,得到加入CPTPP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