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京腔新韵
北京冬奥会开幕后话题不断,对东道主中国甚至是全球舆论而言,都恐怕是历来获关注度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身上打着中美两国烙印的归化选手谷爱凌,昨天摘下个人首枚奥运金牌。这名在加利福尼亚州出生长大的运动员,在中美关系最敏感的时刻选择代表中国出战,不可避免陷入身份争议。
在谷爱凌出生和长大的美国,有人批评她“不懂得感恩”。昨天的赛后记者会上,谷爱凌的身份问题频频成为焦点。还有没有美国国籍?在中国生活的时候多还是在美国多?如何平衡在中美两国的生活?
这名18岁的年轻选手,情商跟滑雪能力一般高超,面对敏感又犀利的问题,逐个微笑化解,两边都不得罪,也没有让自己陷入尴尬。谷爱凌在中国社交媒体成为网民热捧对象,与她相关的新闻,连续霸占微博热搜头条。
另一名归化选手、代表中国出征的花样滑冰女选手朱易却没那么幸运。她在赛场上因为频频失误,不止成为网民的众矢之的,更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对象。
朱易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说:“我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在中国,大家都对女单的参赛人选感到惊讶,我真的想表现给他们看我做得到,但很不幸的我没做到。”这段采访结果被网民炮轰为“在美国媒体面前抹黑中国”。
围绕赛事的争议也从赛场上传来。前晚结束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韩国运动员被判犯规失去决赛资格后,传出韩国代表团要诉诸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甚至考虑抵制冬奥会冰上项目。风波也延烧到韩国短道速滑传奇人物、后加入俄罗斯籍、目前担任中国短道速滑技术教练的安贤洙和他的家人。
北京七年前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这场大型冬季运动赛事就注定要面对争议。首先,中国的崛起,尤其是过去几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导致任何事情只要与中国沾上边,总会被高度关注。
冬奥会的召开,又正值中美对抗激烈的时候,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扩大,让美国感到直接的威胁,冬奥会不可避免被卷入中美博弈中。
去年12月,美国以中国在新疆继续进行种族灭绝与反人类罪,以及其他压制人权的行为为由,宣布对北京冬奥会实施外交抵制,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相继跟进。
虽然没有形成像1980年莫斯科夏奥会那样的抵制声浪,却足以让北京冬奥会成为数十年来最政治化的一次奥运盛会。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举办冬奥会也并非没有政治企图,它同样希望以此向外界释放中国想要传递的信息。
官媒连日来不断渲染,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城市,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民日报》社论称,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向世界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在东京奥运会因冠病大流行延期一年后,而今能如期举行冬奥会,是中国对外展示防疫政策积极有效的绝佳窗口,中国也有意无意地在向竞争对手和世界宣传自身制度的优越性。
借着冬奥会,中国还展开了疫情大流行以来的首场主场外交。在备受瞩目的“习普会”上,中俄释放出强化合作抵御美国和西方国家围堵的明确信号。在中美缠斗、乌克兰危机一触即发下,中俄在首脑会晤后的联合声明,直接向美国主导的安全外交价值体系发出挑战,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可见一斑。
冬奥会开幕式上,北京也向种族灭绝指控发出回击,不仅安排维族运动员点燃主火炬,还邀请到10多个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参加开幕式,包括巴基斯坦、埃及、阿塞拜疆、阿联酋、卡塔尔,以及中亚五国。
开幕式后,中国领导人“马拉松式”的元首外交,争取到好些实质性成果,例如把南美大国阿根廷纳入“一带一路”版图。不少分析认为,中国这次战略收获明显,这些政治运作在冬奥会后可能会陆续开花结果,让北京进一步掌握后疫情时代的外交主动。
北京冬奥会背后的大主题,是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中美两强争霸,它不可能实现“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但倒过来想,北京冬奥会蒙上政治色彩,也让原本热度远远不及夏奥会的冬奥会骤然升温,各种纷繁的吐槽、口水和争议,正好也把冬奥会带到更多人的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