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汤文诗
周四(3日)是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又称“赤口”。根据不少有关农历新年的说法,亲朋之间在这天容易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家庭甚至不外出拜年,免得家人好友在新春佳节因为琐碎小事而伤及和气。因此中国部份地方民谣《正月调》亦会唱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有着“避年”的民间智慧。
过去几年,香港不少家庭或亲朋之间都会对这种民间智慧有过心领神会的感受。我们餐桌的气氛都曾经受过这几年社会对立的政治分歧所影响,多年朋友或亲兄弟或曾扬言“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这些分歧不但已破坏寻常家庭的日常生活,尤甚的是一些家庭出现不同程度离散,有家人选择移民他方,有些人则避君三舍。
争议之声从反修例席卷防疫政策
无可否认,受到2019年反修例运动甚至后来的政治气氛影响,彷佛事无大小都可以成为家人朋友之间的导火线。不难想像这段时间,在饭桌上大家都会尽量刻意地避谈时政,甚至晚饭前都已经习惯先把播放新闻片段的电视机关上,又或者转而播放其他节目,以防稍有不慎,家庭聚会变成又一次议论大会。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些争议已从当日的反修例运动转移至现在的其他政策。近日有议员建议政府积极协助修例运动中干犯罪行、有悔意的年轻人重投校园,部份人士就立即猛烈批评,更谓“没道理要社会必须接纳他们”;不同的专家学者议论有关“防疫清零”和“共存”的防疫目标,竟被议员何君尧套上“干犯国安法”的标签,而要政府澄清和解释。凡此种种无疑都说明香港的矛盾与争议仍然无日无之,社会部份人仍然自困于敌我矛盾的二元对立之中。
社会毋需二分 关键在于“家和”
来到农历新年,我们可能难以记起上次一家人和和睦睦聚首一堂是何时。同样地,我们亦似乎早已忘记了香港社会曾经和谐的景象。此时此刻香港社会尽管仍然泥足深陷于矛盾的政治争论和社会事件,我们却不能忘记很多事情本身并非必然地非黑即白,关键往往是如何寻求最大的共识,继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力量。
举个例子说,与其说更新人士不值得被社会接纳,我们倒不如问香港为何不可以改变现行的社会结构,创造出令青年人看到希望的社会环境,甚至抚心自问排斥之后又会否变相再度播下躁动和不安的种子?面对防疫方向的争议,与其以“清零”和“共存”二元对立地互相攻伐,倒不如每个人都抚心自问“我们怎样可以一起渡过这次的难关”,继而理性地一起为香港疫情寻找出路。
传统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和为贵”,就是因为人生活在世界,我们往往不能离开社会。社会亦不可能无日无之地陷于争辩,否则就好事多磨。这些中国传统哲人的智慧,或许正是香港这现代社会所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