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黄煜
北京冬季奥运将于2月4日开幕,有别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的大张旗鼓,这次冬奥似乎显得有些“冷”。主要是去年12月中旬,美国以中国政府迫害人权等议题为由,对于北京冬季奥运定调外交杯葛。所谓外交杯葛,就是政府官员不前往北京参加运动赛事。
事实上,杯葛奥运并不是头一遭,早在美苏冷战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40年后的奥运会,又再度出现新的技术性政治操作;但是不同以往的是,这次的杯葛与运动赛事脱钩处理,这也显示运动员的权益受到更大的保障。
把时光转回到1980年代,当时以英美为首的北约国家,也包括中国,因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当时参加的只有80个国家,可说是创下1956年以来的新低,与会的十余个国家参加开幕时也以奥运会会旗取代国旗,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所谓“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以苏联为首的华沙公约国家也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抵制国家还包括部分中东国家,当时的参赛国家有140个。显然地,当时政治立场是上位概念,运动员只是政治操作下的附属品,或是代表国家出赛的比赛机器。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选手在运动场上的竞技已经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与国之间的角力,也就是常提到“国力就是体力”的最佳写照。事实上,运动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如中国早期的乒乓外交、韩国从1986年至2018年的运动强国政策(包括争办国际运动赛事、强力发展竞技运动),卡塔尔透过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以开拓国际空间等。因此,若要在运动议题表达自身政治立场或是政治操作,都要思考可能的利弊得失。
以美国为例,许多运动好手都是透过奥运会场展现天分,并透过优秀的表现争取各种商业利益。而美国的媒体及赞助商一向是奥运会的重要金主,一旦美国选手无法出赛,从运动员、奥运赞助商及转播媒体就可套句流行用语,“被塑胶了”,其中的损失可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此,提出外交杯葛,一方面是表达对于中国政策的抗议,实质出赛则是保护自家人的商业利益。
事实上,美国很清楚全面退赛也无法改变既有事实,而一些亲美国家如义大利、法国及韩国也不完全认同美国的外交杯葛。因此,外交杯葛试图将政治议题与奥运赛事脱钩处理。
少了政治人物的插手参与,运动赛事及运动员才会是本次冬季奥运会的真正主角。值得一提的是,运动的多元价值及主体日渐明确,也使各国政府及运动组织在国际运动事务上必须要有高度的战略思维及配套措施,如此才得以让运动在纷扰不休且错综复杂的利益下保有一块净土。
作者是清华大学(桃园市)运动科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