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倪文迪
自从去年中起,中国大陆各地持续爆发疫情,严重者如西安更封城一月有余。至本周四(27日),大陆通布过去一日内新增25宗本土病例,多个重点城市如深圳、上海等成功“清零”,本轮疫情似乎受到控制。
虽然大陆这次还是能控制住疫情,不过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愈来愈多人开始对“动态清零”政策提出质疑。内部而言,西安封城的乱象开始引起一部分思考到底“清零”是否太高成本?而且是否可以长久而为之。外部而言,西方开始攻击中国的“清零”政策将会带来反效果,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警告大陆的抗疫方式将阻碍经济复苏。
如何平衡社会代价
即使大陆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原则,但官方也默认几个原则。其一是不可能永远封闭下去,其二是“清零”要合乎社会整体利益。例如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就已说过,中国现在的防疫战必须要按照“清零”打,但不会一直坚持“清零”。
那现在的讨论无非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开放及放弃“清零”。太严厉的防疫政策,无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及社会代价,因此决定怎么防疫向来就是个取舍衡量的问题。但在作出有意义的讨论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对其后果有足够深入确切的了解。现在我们清楚从严抗疫的经济代价有多大,固然可以讨论这些代价是否值得,但反过来说如果无法确定放弃“清零”对人民健康的代价有多大,我们是无法讨论“值不值”的问题。
由“可能”主导政策、“未知”推论结果的做法,正正是西方抗疫一直以来的问题。从病毒初起之时,西方有人认为病毒可能只是流感;至病毒大爆发时,西方提出群体免疫可能有用;到Delta变种时,有人认为疫情可能没有十分严重;及至Omicron变种,西方又认为这代表疫情可能很快完结。这样下去,抗疫恐怕也只会是可能成功。
从严抗疫仍须坚持下去
对于“清零”的疑问,其实同样出现在从严抗疫的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后,晚市堂食停止,农历新年市道受到甚大打击;而又有屋邨需要围封,多个处所需要强制检测,不满的声音愈来愈多确实可以理解。
但香港社会在讨论问题时,也往往只能提出“经济代价是否太高”的质疑,但却没有人可以确切地指出,不从严防疫香港人到底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一是Omicron变种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二是香港的医疗系统会面临怎么样的压力。只有在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之后,我们才能有意义地讨论经济代价是否太高的问题。
正如大陆专家曾光去年年底在讨论什么时候可以不“清零”时就提到,关键是我们对Omicron有多了解。从南非于去年11月底首先通报Omicron变种至今不过短短两个月,包括疫苗效用、死亡率,后遗症等研究都尚未充份。待我们都对这些有更深入的了解后,才有办法讨论。如果科学上我们还对Omicron的了解不足的话,香港还得坚持从严抗疫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