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社论
蔡总统标榜发展“自主国防”,在年度预算审查中,强力动员民进党立委对潜舰经费一毛不减照列通过。空军教练机预计九月出厂,明年就要试飞;政府更打算将军备局各兵工厂,拨给已转型“行政法人”的中科院。就在诸多国防计划紧锣密鼓之际,监察院则通过弹劾海军前正副司令陈永康、蒲泽春,理由是他们主导猎雷舰国造,最后厂商却倒闭;问题不断的“云豹”装甲车,此时也再传包商进度拖延。种种问题,都在“国防自主”的画布上涂出了一道道阴影。
政府“国防自主”的概念是:既然投下庞大军费,肥水不能全落入外人田,必须带动岛内相关产业,兼促进经济发展。愿景固然美好,但以目前岛内政情,要能落实,仍有许多问题要克服。“国防自主”的目标有二,一是满足台湾的国防需求,二是在有限的预算下,对资源作最有效的运用与分配。两者权衡,“能打”当然比“自制”重要。
进一步看,国防是否“自主”,要看“量”的差异,而非“有”、“无”之别。从经国号战机到天弓、雄风飞弹等知名国造武器,都有零件仰赖进口。要让各种软硬体都出自本土,连美国都不可能做到,遑论台湾。换言之,发展国防产业,目标是要打入全球供应链,而非死抱“自制”的神主牌。
目前台湾军力结构,除了枪械等轻兵器,多数武器的需求量均未达经济规模。除非如潜舰等无法购得的装备,必须不惜血本自制;否则,引进国外成熟产品或参加国际合作计划,才是兼顾战备需求与产业发展的正途。过度追求自制,不仅须承受研发的高成本及高风险,还有市场规模不足的高单价不利因素,乃至如猎雷舰这样厂商轻率承诺终而弃约的失败。
马政府时代为减少中科院所受法令束缚,将它改制为行政法人;对蔡政府而言,这可谓大开方便之门。如今只要提到“自制”,几乎都与中科院相关。过去半世纪,中科院确实贡献卓着;但近年它却宛如八爪鱼,即使民间有类似现货的非高科技装备也生产,则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国防科技是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即使如美国之科技进步与制度成熟,许多新武器的研发最后几皆被迫追加预算与延宕时程,甚至失败认赔。但从庆富承造猎雷舰的风波,却显示台湾主政者缺乏认识:以为有了“国防自主”的光环,就可全力支持,无须谨慎评估其附带风险。
监察院对庆富案的弹劾,充分反映了这种“怎可失败”的书生之见。监委批评陈永康等人让庆富参与竞标,最后造舰案失败,虽无图利之嫌,仍应弹劾以示责任。但揆诸实际案情,庆富因其他投资失利亏空,所以假造猎雷舰工程进度向银行诈领贷款。猎雷舰失败,症结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委却仅回头追究最初决策者。如此,形同鼓励主事官员不要作任何决策,“不做不错”才符合自保之道。
庆富案暴露的更严重问题,是政府人物和军方遇到问题并不积极解决,而是忙着撇清,甚至趁机斗争清算。庆富初爆发财务危机时,绿委立刻紧咬“马英九弊案”,随后案情证实高雄市府和总统府皆曾协助庆富纾困,绿营立刻转为“断尾”,把庆富连同造舰案都封死在水密门彼端。此时海军也配合宣称“可以不要猎雷舰”,替政府解约废案的决定背书。至于少了六艘猎雷舰,战力缺口如何补足,一年多来,政府从未公开交代。
平心而论,岛内的确存在庞大的军备投资需求,产业界科技实力也有一定水准,有发展的机会。但既是国防产业,就需以产业发展思维看待,执政者更要有“十年树木”心理,勿一心只想追求个人的短期政治利益。台湾并不乏发展国防产业的土壤,主事者的心态,才是亟待克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