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年来,台湾出口接单连续超过二十个月以上的正成长,在采购经理人指数上,不管制造业(PMI)或非制造业(NMI)均超过50%,代表景气并不差。虽然这一两个月的经济指标有趋缓情势,但各经济预测机构研判台湾2018年的成长平均超过2.5%,2019年仍有2.2%左右的成长,加上政府的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利率不变)、财政政策上有四年4,200亿元的前瞻基础建设计画加持及产业政策(5+2产业创新计画)的持续推动,意味着台湾经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仍处于成长的轨道。
尽管如此,我们发觉一直存在若干隐忧,值得政府正视。首先,台湾国发会估计未来潜在成长率在3%左右,亦即动用所有人力、设备资源的投入,台湾仅能达到3%的中低度成长,尤其是过去几年台湾的实际成长率均低于潜在成长率,意味着台湾未来十年里,每年仅有约平均2%多的“平庸成长”,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民众是“无感的”。
其次,台湾经济出现外热内温的态势。出口受惠于全球经济复苏及苹果手机热卖带动供应链厂商的订单、出货及进口增加,因此,电子零组件为主的电子资讯业表现异常热络,但剔除电子零组件业的景气效应后,其他产业的表现仅能说平平,尤其是不少出口行业在新台币升值后,汇损抵销了不少效益。在内需产业上,由于房地产业的低迷,陆客来台观光人数萎缩冲击观光及其关联产业,以及一例一休对服务业排班、假日的营收的冲击也不在话下。而内需的服务业占了台湾接近七成的GDP,六成左右的就业人口,其成长低迷自然冲击民众的薪水。如果不能针对此一双元性经济的症结提出政策,薪资的冻涨恐怕将要持续一阵子,也会导致人才流失的困境。
再者,台湾经济呈现大(企业)热,小(厂商)温的局面。由于观光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减少,对观光、零售、夜市、餐饮的冲击不小。而大型企业主导的饭店、批发等行业,由于资金、人才多,策略调整较佳,影响相对小。此外电子商务蔚为风潮,也冲击了不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体商店(包括书店、零售、餐饮业),也使大企业、中小企业对经济复苏感觉有所差异。
此外,薪资停滞与房价过高(北市、新北市)影响了民众对景气复苏的信心。近十年来,台湾的实质薪资几近停滞,房价却不断攀升。各国房价/所得比的数据比较中(维基百科,2017),香港高居第一位,为37.57倍,越南次之,为34.09倍,新加坡第9名(23.17倍),日本12名(28.17倍) ,台湾39名(12.87倍),高于法国的11.93倍(44名)、英国的9.28倍(66名)、美国的3.37倍(99名)。
再就实质薪资成长的数据观之,台湾实质薪资成长呈现长期下降趋势,2001年网路经济泡沫至2007年每年平均减少0.02%;2008年金融海啸后至2016年,每年平均仅增加0.38%,实质薪资成长情势严峻。
除此之外,M型社会的趋势,也是民众无感的原因。以物价为例,虽然台湾的物价上涨率不到2%,但它只是个平均的概念,因为冰箱、电脑、电视、3C产品等耐久财价格不断下跌,但食衣住行及柴米油盐的价格则不断调涨。虽然平均下来幅度不大,但对消费者而言,冰箱、电视五至十年才买一次,而柴米油盐则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感受自然比较深刻。尤其是中高所得族群以科技产品、耐久财的消费为主,物价呈下跌趋势。反之,低所得族群则以食衣住行等消费财的购买为主,物价呈上涨态势。此外,如以平均家庭所得区分为五等分,最后40%的家庭几乎是负储蓄或勉强打平,本来就寅吃卯粮,一点点物价上涨就过得很痛苦,因而抱怨政府,降低对政府的支持度。
就M型社会而言,在全球金融风暴后,由于利息偏低,高所得者大肆借钱炒作股票、房地产、债券等风险性资产,财富累积数倍,但中低收入者或失业或减薪,日子反而大不如前,也凸显了M型社会的现象。以美国为例,前二、三年美国经济已自金融海啸中逐渐复苏,但前10%家庭所得增加84%,而后90%的家庭,所得增加有限,可见一斑。
在贫富差距扩大下,人心思变,反体制、反自由贸易的呼声甚嚣尘上,也是英国脱欧、川普当选的重要原因。而国内的一例一休、基本工资调涨,引发公共运输及餐饮、零售业价格调涨,也使获利不如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其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同时,影响及于中低收入族群的生计。因此,政府在制订、宣导政策时,必须具有“同理心”,以及规模别、产业别的“差异化”思考,否则,会误判情势,并遭致批判,而使政策推动产生重大的阻碍。
来源:中时电子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