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
85度C卷入两岸政治对抗,绝对是无端加无辜,在两岸都传出骂声甚至抵制的主张下,更凸显出台商的尴尬及心酸。事实上,台商的艰难处境绝非只限于两岸而已,但迄今政府对待台商,还有“嫁出去的女儿”的心态,关怀及协助相当不够。随着台商的足迹扩大全球,政府需要好好检视,不能再放任自生自灭。
在论断台商的贡献及是非之前,更需要重新认识海外台商的面貌。台湾经济部每年都会调查台商投资概况,从这几年的报告可以归纳出几个可能跟外界认识有所不同的台商特征。首先,多数已有两岸或海外投资布局的台商,其总体投资比重还是以台湾为主,无论是制造或服务业,对台湾投资仍超过企业投资总额的一半,因而台商的兴衰所影响的投资能力,对台湾的影响最为直接。
再者,海外台商确实雇用了大量的海外员工,但平均而言台湾母公司仍雇用了近四成的员工,更重要的是管理阶层及技术研发人员比例,台籍员工显著高于大陆及其他地区,意味着台籍员工人数较少但薪资较高。最后对于制造业而言,台湾还是主要接单地点,传产超过五成,高科技更高达63%的订单是由台湾母公司处理,等于多数利润仍是留在台湾。
归纳以上的特征,多数海外台商的成长绝非“掏空台湾、壮大自己”,而是与台湾发展相辅相成,利害一致,也就是海外台商成长对台湾经济成长有直接的关联性,台商经营得好,是台湾经济动能的支柱之一,绝非“泼出去的水”。除了离乡背井的辛苦外,台湾在国际上的特殊处境,使得海外台商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比日韩等对手更艰辛,所以当前的成就得来不易。因而我们对台商说一句“辛苦了”都来不及,遑论对其指指点点。
回到85度C案。任何海外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入境随俗。我们可以2005年作为分水岭;在此以前台湾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制造业比重超过九成,2005中后服务业比重迅速攀升,几乎达到与制造业等量齐观的程度。过去台商将中国大陆当成制造工厂,台商大都隔离在工业区内,鲜少需要接触当地社会及消费者,入境随俗的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卷入两岸对抗的情势相对罕见。但当台商服务业投资比重持续增加后,逐渐遍布中国大陆各地,直接面对大陆消费者,问题就开始浮现。各国的风俗不同,中国大陆对两岸议题,又长期受到“党与国家”的引导,爱国民族主义的煽动,很容易出现“台湾看是霸凌,大陆却喊好”的发展。
事实上,大陆网民近年来拿外商开刀的爱国主义,原本即已蔓延氾滥,美商、日商、韩商、菲商(南中国海仲裁)都曾受害。近期两岸关系冷冻、美中对抗越发激烈,爱国主义原本即已蠢蠢欲动,85度C被扫到并不意外。
在此情况下,台商甚至演艺人员,被对岸爱国民族主义盯上的频率,可能会愈来愈高。而台商被迫“入境随俗”式的回应,根本与爱国与否无关。此举虽然引发部分台湾网友不满,但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面对此一情势,政府必须继续用具体行动做台商的后盾,不要再增加台商的压力。毕竟,台商的负担就是台湾的负担。
这是个案的危机处理,但政府更需要的是改变心态,重视海外台商的重要性。我们对台商的不重视,从政府无法绘制海外台商布局足迹地图,没有海外台商障碍调查等基本资料就可看出。但与此同时,新南向却处处期待当地台商带路,要台商贡献人脉。若能借此还给海外台商一个公道,全面建立海外台商协助标准及机制,也算是85度C对台湾的另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