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个月的折腾,台湾执政的民进党本周终于吃了砰陀铁了心,与无党籍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分道扬镳,正式为年底的北市百里侯之争启动党内征召程序。
一般相信,因“两岸一家亲”惹恼绿营基层的柯文哲日前上亲绿电台接受专访,试图向绿营输诚后却又改口,是压垮他与民进党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事实上,问题根本不出在柯文哲的两岸立场。
根据民进党立委郭正亮的解释,绿营基层民众都认为柯文哲“忘恩负义”,“动不动”就批评民进党;“友柯”的民进党台北市议员高嘉瑜也坦言,“两岸一家亲”只是“一个理由”,会形成绿白分手的局面,最大的问题还是“柯文哲的嘴巴”。
2014年,民进党与自称“墨绿”的柯文哲组成在野大联盟夺下台北市,但标榜“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强调,“比蓝绿更重要的是黑白,比统独更重要的是是非”,上任三年多来经常批评总统蔡英文的施政。
例如,民进党力推八年8800亿新台币(约395亿新元)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却惹来柯文哲一句“只是想花钱,不是想做事!”台湾大学校长当选人管中闵遭教育部“拔除”一事,具有台大医学院教授身份的柯文哲则脱口说出“不晓得哪个白痴决定政策”;就连民进党内众星拱月的行政院长赖清德也逃不过柯文哲快嘴,因“务实台独说”而被批评“不负责任”。
虽然柯文哲多次辩称自己“只是不小心讲实话”,但看在绿营基层眼里,柯文哲“刻薄寡恩”的嘴脸可是让他们恨得牙痒痒。
从绿白合作破局来看,“听不进谏言”似乎已成了二度执政的民进党的最大特征。在蔡英文就任总统前,标榜谦卑执政的她,呼吁民众“不要害怕与政府沟通,如果讲的话没被听见可以拍桌”,但回顾过去这段时间,任期明天将满两年的蔡政府却用拒马筑起高墙,以强硬态度回应反弹。当年的“听不见可以拍桌”,如今已变成“我听到了就不必再大声”。
持平而论,蔡英文在执政之初就展现巨大政治魄力,推动过去几任总统无力完成的多项改革,的确勇气可嘉。然而,其改革的程序和手段确实存在可议之处。不论是前瞻计划、年金改革或是不当党产,民进党政府每每都靠着立法院多数强渡关山,既听不进在野党的建议,也不顾社会的反对声浪,一意孤行。也难怪,蔡英文与基层民意会愈加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