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台湾“王炳忠事件”的爆发,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也许只是个开始。
从大环境的变化检视,近年大陆的综合实力与政治影响力不断增长,反之台湾在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快速地被边缘化。大陆也有意识地利用经济机遇去拉拢台湾人民,这“机遇”自然也会包括带经济利益的双方合作机会,大陆借此增强对台青的吸引力。在台湾经济低迷的现实下,大陆的措施显然发挥了作用,从更多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大陆学习、求职、创业,即可见一二。
与此同时,在政治的层面,自去年蔡英文政府上台以来,两岸关系陷入僵滞。这一年来,民进党政府又推动修改课纲,近期更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一再显示其“去中国化”意图。当民间出现更多亲大陆的动向甚至政治力量,台湾官方却努力与北京“保持距离”时,台湾社会内部的拉锯与紧张自然凸显。连台北市长柯文哲都被指“墨绿染红”,可见这种内部紧张之突出。
上述种种,反映的都是蔡英文政府在面对大陆崛起时,即不愿靠近,又无力隔绝其影响,即不自信又无奈的心态。面对大陆在军事、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压力与诱惑力,甚至人员渗透的影响,台湾官方并无应对办法,至今还是采取内视的“去中国化”抵抗。台湾需要面对现实,在经济上“下硬功夫”;反之,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做文章,无助于它走出现实的困境。
可以想象,大陆向台湾青年才俊招手,其中或包含有形或无形的经济利益,但要指当事人涉嫌搜集传递公务秘密,还是要讲证据的。否则,动辄将公民当嫌犯讯问,受损的就不只是两岸关系,而是台湾自身的法治与民主形象。如果台湾在经济与制度两方面都完全败下阵来,那将是个不幸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