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确幸”到“大确幸”的提升,来比喻在台湾与大陆生活的不同,这个表述很形象也好记。只不过,当前要以“确幸”来形容两岸,不论前缀是“大”或“小”,可能都还谈不上。
台湾人的生活还像几年前人们所形容的“小确幸”吗?岛内政党陷入无效恶斗,执政的民进党支持率节节下滑,行政首长会说出将低薪视为“做功德”这样失分寸的话,在野国民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本月初,向资方倾斜的《劳动基准法》“一例一休”草案因执政党的人数优势完成审查,劳方权益受损却无力抗争。多年的低薪环境,茫茫然的政治前景,所谓的“小确幸”还剩下几分,需要重新评估。
相比之下,对岸之“大”毋庸置疑,大陆综合实力不断上扬,中产阶层规模扩展,市场天地广阔,近7%的经济增长举世称羡,但大陆缺的就是“确”。十九大报告中将顶层设计与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一直设定到2050年,但十九大结束没多久,北京就开始运动式地清除违章建筑、清除广告牌匾、北方强推“媒转气”导致有的地方冬天供不上暖。
不论是首当其冲的外地劳工、企业或者普通民众,看着都心里发毛。借用《环球时报》的评论,很多北京人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是“担心政府以后什么都管”,事前也不跟公众商量。“大家对政府下一步又会推出什么统一治理行动心里没底,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个局面,很难称得上一个“确”字。
将时间轴线拉长来看,从改革开放以前到以后,大陆好像没有什么时候是很“确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民众生活不断改善,富商巨贾辈出,但由于法治与公民权利保障依然不健全,人民生活还是摆脱不了不确定感。因此,要说服台湾民众大陆生活有“大确幸”,也殊为不易。
当然,跟台湾相比,大陆的情况乐观许多,至少经济还在蓬勃发展,问题症状与出路也是明显的,只看高层有没有决心、雅量与灵活度去从善如流,适应社会需求自我调整,大力扭转看似在恶化中“唯上”的官场风气。至于台湾,经济转型之虞、扯不清的政商关系以及岛民内视心态等困境却更难改变。因而,大陆只要能做到给民众确定感,真的做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公民权利不被领导人的意志踩踏,这场攻心术就赢了一半,但它能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