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登辉开始,“追求台湾主体性”不仅是个时髦的用语,更是个政治正确的诉求,但也是国家认同错乱、社会不安的开端。
台湾是个地区,中华民国是个国家,两者概念不同。台湾若要以国家身份享有主体性,必须以中华民国主体性消失为前提。在无法取代前,台独主张者只好用解构的方法,让中华民国自然消失。“显性台独”的“正名制宪”无法落实,民进党遂采取“隐性台独”策略,用“多元文化”为包装,认为台湾是包括原住民、欧洲荷西、日本、美国及汉文化所构成,不应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再用“民主”来挑战“宪法”,认为台湾民众可以自决,《中华民国宪法》可以演变;在作法上采行以“文化台独”为柔性策略,以“拒中”、“妖魔化两岸关系”来巩固其两岸为异己关系的思维,渐进实现台独目标。
就国际法层面,要成为国际社会的主体,除了必须有土地、人口与政府等客观条件外,尚需得到他国承认,台独建国注定是南柯一梦。在1970至80西风压倒东风的年代,美国与日本两个最重要的友邦都主张“一个中国”,随着大陆的日益壮大,台独建国已是痴人说梦,徒然只是政客们的梦呓骗术而已,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让中华民国的内在实力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力是“主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包括社会力、文化力、经济力与政治力。民进党的渐进台独策略,让台湾社会陷入认同的错乱,而瓦解了社会的凝聚力。中华文化原本是台湾在面对两岸与全球最具有优势的软实力,但在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教育及政策下,台湾逐渐丧失了在中华历史与文化中的话语权。
两岸认同的断裂也使得两岸的敌意更难化解,让维护台湾安全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两岸的不信任,也使得台湾在经济上失去了将大陆做为经济发展腹地的机会,也影响了台湾融入全球经贸结构的可能。当社会力、文化力、经济力都削弱后,台湾也就没有任何政治力可以在国际间展现了。
从李登辉以降,以“追求台湾主体性”为名的政客们,不仅害了台湾,也阻绝了台湾未来发展的机会。但是让人遗憾与不解的是,中国国民党也跟着民进党“主体性”的主张起舞。在身份认同上,尽量不说“我也是中国人”。面对民进党的去中国化课纲,执政时连“课纲微调”都不能坚持。在两岸定位上,仅愿意强调“各表”,而不愿进行政治对话,寻求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难题的可能性。面对台湾的未来时,虽然主张“不独”,但一定要先强调“不统”。整体而言,其“维持现状”主张就是一种消极的不进取心态。
国民党执政8年期间,虽然多次赢得选举,却输掉理想、责任与论述。执政8年的所作所为,其实是“隐性独台”心态的反映,与民进党的“隐性台独”、“柔性台独”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探讨人的主体性必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核心问题。国民党如要谈中华民国的主体性,也必须要回答“中华民国是甚么?它的立国精神是甚么?她未来的理想与方向又是甚么?”等问题。如果中国国民党“在史观上屈服、在文化上懦弱、在认同上回避,在主义思想上放弃,在两岸愿景上模糊”,只愿拿“一中各表”、“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来充数唬弄,这样的政党能够维护中华民国的主体性吗?不仅如此,可能连自己的主体性都弄丢了。失去主体性的国民党仅凭民进党执政失败,就能赢回政权吗?
国民党如果要坚持中华民国及自己的主体性,首先要认清“我从哪里来”,要勇于保住中华民国的根,巩固两岸的文化、历史、血缘连结,和“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国民党也要清楚地告诉两岸人民“我会往哪里去”,让全中国在民主、自由、均富下完成统一,应是中华民国不可回避的最终目标之一。
吴敦义如果不能坚持中华民国及国民党的主体性,国民党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台湾也就失去了两岸同胞之情的天然屏障,两岸将陷入赤裸裸的实力对决,胜负的结局也就不问可知了。
来源:旺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