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月与建交历史最久远的巴拿马断交后,称被对方“欺蒙”的台湾外交体系陷入低潮,所以当友邦巴拉圭总统卡特斯本周来访欢庆两地建交60周年,成为巴拿马断交事件以及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去年就任后,首位访问宝岛的台湾邦交国元首,为处于外交寒流的台湾雪中送炭,台湾自然不敢怠慢,不仅推出红地毯举办盛大的军礼迎接,更宣布对巴拉圭实施免签证待遇。
不过,就在一片振奋人心的氛围中,台湾外交部却闹出令外界不解的传译风波。事缘卡特斯在欢迎典礼上致辞时,三次提及台湾已故总统蒋介石的名字,但台湾外交部的现场传译员一律略过,仅以“伟人先进”和“先烈”等字眼取代,引发争议。
外交部事后坦承,传译确有“疏漏”,承诺认真检讨及改进,并会向巴拉圭说明。然而,这起风波并未因此轻易平息。国民党中常委吕学樟就在中常会上质疑蔡政府企图操作意识形态问题,亲蓝的《联合报》则连发数则短评,批评执政的民进党犹如在仿效为了掩饰过去侵略史而常常将军国主义的历史加以简化的日本政府,进行掩盖历史真相的小动作。
不论“蒋介石”从传译“被消失”是否为存心或无意之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绿营长期以来就以不同方式推动“去蒋化”,尤以2000年和2016年两度获得执政权的时候最为明显。以蔡英文上台后为例,拆铜像、换台币,一连串的“去蒋化”动作频频。
部分绿委最近也倡议,行政机关未来对外应尽量使用“台湾”为称呼,让台湾与国际互动“更有弹性”,“不会和国际通行的‘China’搞混”。亲绿的《自由时报》就统计,马英九政府任期后一年,外交部共发布127篇外宾“访华”新闻稿,“访台”则一篇都没有;相较下,蔡英文政府上台后,使用“访台”的比率大幅增加,共59篇,“访华”则有29篇。
近日更有台湾媒体报道,民进党政府即将在2019年实施的高中社会科新课纲草案中删除《开罗宣言》和《中日合约》,而是改以“不预设前提”,让教科书编者与历史老师透过讨论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台湾的地位与主权,被外界质疑是从根本上否认台湾归属中华民国的法理、效力和正当性,实为“去中国化”的一项政策。
《开罗宣言》从台湾课纲“被消失”,当年推翻并继承“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唯一代表政权的中共自然无法坐视。《人民日报海外版》前天就发文批评这种做派,迎合了岛内急独势力“台湾国际法地位未定论”的“歪理邪说”。大陆国台办发言人也指出,《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国际文件,明确规定要日本将“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他也重申“任何企图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地位的图谋都是徒劳的”。
对曾指“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的蔡英文,乃至供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来说,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执政是尴尬的,这也是为何在外界眼中,蔡政府力推的“转型正义”只是行政治斗争和清算的名堂,结果形成一边对外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一边与“中华民国”迁台后的历史切割的吊诡局面。
四年前,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曾为报章撰文,描述绿营因前总统陈水扁贪污案而丢失政权后那段“惊惧的日子”。他指出,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和主流媒体以所谓“阿扁们”,侮辱过去所有曾经参与扁政府执政的民进党人;以所谓“贪腐”概括定义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功过;以“与阿扁切割”与否来制造民进党的内部分裂。但那八年执政“早已是民进党历史的一部分,试问历史又如何切割?”他更说:“切割其实只是政治上的投机,历史需要的是承认与反省”。
的确,历史只能承担,不能切割,民进党如今再次执政,应该有更深和更清楚的体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