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府上周五公布一起“前陆生”在台湾当间谍的案件,引发舆论各种猜想。
两岸尚未统一,情报人员潜伏并穿梭两岸,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不过,当下正值两岸从“冷和平”走向“热对抗”的可能转折点,民进党政府此时抛出“共谍案”就颇耐人寻味。
上周,大陆两名高官在全国两会期间放重话,加大“反独”声势。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发表“台独尽头是统一”论,掀起两岸高层以匿名方式隔空吵架。接着,中国外长王毅也警告,台湾所维持的外交关系“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正当性”。
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上台后,迄今未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大陆采取中断对台制度性沟通机制、拔台湾外交“桩脚”、限制赴台陆客人数等惩罚性措施,但双方并无恶言相向。除有大陆退役将领和自媒体威吓“武统”外,台海局势仅陷入“冷和平”,并无“热对抗”势头,直至上周以来两岸这轮骂战。
事缘,张志军在答覆媒体询问说,希望台湾各界和大陆一起筑起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铜墙铁壁,并称“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那样的统一方式一定会给台湾社会和民众带来伤害,“他们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个说法对大陆民众而言再合理不过,但听在台湾高层耳里,是带有威吓性的备武警告,于是迅即通过媒体匿名痛批张志军“出言恐吓、充满恶意”。两岸高官相互匿名攻击,指名道姓狠批,在陈水扁时期也罕见。
眼见骂架升温,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缓颊称,张志军的话“是硬道理,不是硬话”,不必过度解读。
客观而言,“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即是硬道理,也是硬话,结合反独宣示和武统警告两大意涵。
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去年11月在孙中山诞辰纪念上就强调“六个任何”:“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工作报告中也呼应中领导人讲话,强调反独而非武统。
放置在整个大陆对台工作论述的框架中,张志军的“硬话”所要传达的信息很明显:北京坚决反对台独,若台湾往落实台独的路上推进,大陆也做好武统准备。
所谓“台独”无非两种可能:一是直接宣布法理台独,成立“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二是渐进式“去中国化的独台”,推动文化和思想去中国化,再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幌子,实现事实独立。换句话说,以不改变“现状”的“表象”为掩饰,实质推动改变“现状”的“内涵”。
以大陆之国力判断,台湾宣布法理台独是微乎其微之事。推行“去中国化的独台”或“文化台独”则是民进党执政路线,从陈水扁到蔡英文一以贯之。“去蒋”、修改教科书、炒作“一中承诺书”,日本驻台交流协会改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等,都被视为切香肠式的“去中国化”手法,意将台湾从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脉络中剥离。同时,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把台湾整合进西太平洋的跨国多边格局及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与大陆渐行渐远。
北京对民进党的操作手法当然不满,特别是东北亚局势混沌不明,萨德入韩,美国在东北亚的战略纵深扩大之后,极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更强的牵引作用。“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既反映北京对蔡英文愈发没耐性,也显示北京对东北亚局势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焦虑。
两岸是否走向热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民进党政府能否减缓北京的焦虑。蔡英文上周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提出未来三大重点工作项目是:提升台湾文化实力、持续以文化作两岸交流、以文化作为推动新南向政策的基准。蔡英文若能在中华文化的框架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也算是一种善意回应。但如果借突出“台湾文化”淡化“中华文化”,那势必被大陆视为“去中国化”的又一例证,两岸关系难好转。
尽管前景不乐观,汪毅夫仍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对台工作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话语的创新”,如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等等,他相信并期待中共十九大会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今秋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共最高领导层人事安排大致已定,特朗普上台之后的中美关系轮廓也更为明晰,届时官方所做两岸关系政策论述是否有更具创意的新提法,相信将是两岸关系向好或向坏的重要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