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在去年刷新各自的年度航天发射次数后,今年预料会分别竞逐更高的发射密度,中国将力争缩小与美差距。
在今年第一个月内,美国已完成14次航天发射,比去年同期增加两次,其中13次由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完成。SpaceX创始人马斯克称,公司今年的目标是发射180次左右,较去年创纪录的134次再大幅提升。
中国则在1月份完成航天发射六次,与去年同期持平。虽然官方还未公布2025年计划发射次数,但官媒已经报道长征二号丁、长征三号乙等成熟火箭将开启高密度发射,朱雀三号、谷神星二号、星云一号等一批新型商业火箭今年也将首飞。
受访学者研判,中国本土版“星链”可能在下半年迎来高密度组网。同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开发、商业航天的发展,将有助中国缩小与美国在航天发射次数上的差距。
新华社去年2月曾报道,中国2024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的发射任务,可截至去年底,实际上只进行了68次发射。尽管这一数据仍稳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的154次仍有明显距离。
事实上,在中国2021年以55次航天发射一度登顶年度航天发射榜后,美国隔年不仅重夺榜首,还将对中国的领先优势从2022年的23次,扩大到2024年的86次。
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中国去年航天发射次数未达预期,可能主要受卫星等火箭载荷研发进度的影响;美国迅速增加的航天发射主要来自SpaceX,其中又以发射星链卫星为主。
星链于2018年正式启动,并在2022年开始的俄乌战争中展示了巨大的军用潜力与战略价值。基础设施频频遇袭的乌克兰,通过星链提供的高速互联网服务确保了畅通的通信指挥,有效提高了乌军的攻防效率。
截至去年底,SpaceX已发射超过7000颗星链卫星,而中国版星链的组网才刚刚起步。
其中,上海市政府推动的“千帆星座”首批卫星去年8月升空,计划到2030年建成通网,规划卫星数量约1万5000颗;中国国资委直接出资建设的“国网星座”去年12月启动,计划在2035年之前发射约1万3000颗卫星,打造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体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称,中国开发自己的星链,不仅是着眼于可能到来的台海战事,也是希望在极具经济与科技价值的低轨互联网卫星竞赛中占据主动。
但公开资料显示,千帆星座去年计划发射六次共108颗卫星,实际只完成三次共54颗卫星;国网星座去年计划完成两次以上发射,实际只发射一次。
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航天学者受访时指出,按目前千帆星座一箭18星和国网星座一箭10星的发射情况来看,中国唯有大幅提升年度发射频次,才能如期完成组网目标,但高密度发射对火箭的可靠性、成本控制与工程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上个月首次实现三台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在一天内完成试车,其中两台属120吨级,一台属18吨级。中央地方多家官媒均造势称,这将有力支撑未来长征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
上述不具名学者指出,每一台液氧煤油发动机从完成生产到组装发射前,都必须进行工艺验收试车。试车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火箭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发射准备,从而提高发射频率。
宋忠平认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具备可重复点火的特性,是发展可重复利用火箭的基础。这种火箭发动机的频繁试车,能助推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展,帮助中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发射密度。
此外,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基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去年12月成功完成首次发射任务。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国此前留给商业航天使用的火箭发射工位资源非常少,但海南基地将释放商业发射潜力,推动2025年成为商业航天发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