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大陆产品开征关税的长期战略目的之一,是要拆散美国制造业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并尽量不影响到消费品;但全球供应链已高度整合,因此关税造成的冲击将难以评估。
台湾《联合报》报道,美国六日对三四○亿美元中国产品开征惩罚性关税清单中,不包括iPhone手机、纺织品、玩具及一般消费品,使消费者不会感受到“贴身的震撼”;但却可能迫使美国制造业者将供应链“移回”,包括半导体及零组件及多种机械设备。
白宫的国家经济主义者主张美国高度依赖进口零组件,造成经济空洞化,也使贸易逆差激增。从二○○七到二○一七年间,美、中电子与机械产品的双边贸易量及金额都持续成长,因此这两大项是美国开征关税的主要目标。
由于零组件或机械设备在本质上令消费者“不易察觉”,因此针对中国供应链开征关税,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整体冲击更难评估。
例如美国汽车制造业者显然不受关税影响。进口车虽占美国市场的百分之廿,但绝少从中国进口。例如通用汽车只从中国大陆进口一种车款,仅占通用销售额的百分之一点五。
但如果对汽车零件课税却非同小可,因为汽车制造业已经与全球供应链高度整合。去年美国从中国大陆进口九十亿美元的汽车零件,还不包括廿亿美元的中国轮胎,因为全球有卅三家主要汽车零件业者在中国设厂,既卖给中国,也向全球市场出口。
美国要将供应链“移回”,可能使制造业成本提高。美国制造业者协会最近的调查指出,预估明年的投入及销售价格都将提高百分之五。
政府官员认为减税有助于抵销成本上升,美元升值也能抑制通膨上升。但企业界未必如此想,例如哈雷机车便宣布将赴国外设厂,减少美国产量;许多其他厂商也认为亚洲劳工成本较低的优势,将足以抵销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