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贸易问题上化干戈为玉帛,但中国现有进口格局很可能重写,美国产品的大举进入势必挤压其他国家出口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显著推高中国市场的竞争度,欧洲、韩国和日本的产品预计首当其冲。
中美本月19日发表经贸磋商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大量增加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削减对美贸易顺差,当中包括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和原油等。美国财长姆努钦前天也向媒体透露,美国预期未来三到五年内,对华出口的农产品将增加三四成,能源出口增加一倍。
中国为实现缩小对美贸易顺差的承诺,未来或许必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产品优先进入,这意味着中国进口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
有分析认为,中国市场虽然庞大,但是要缩减的贸易顺差规模达到上亿美元,中国难以在不改变向其他国家进口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未经中国官方权威证实的消息称,中国在谈判中答应削减对美贸易顺差高达2000亿美元(2700亿新元)。
与美国竞争者首当其冲
华侨银行经济师谢栋铭预计,中国进口市场将上演替代效应。他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美国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继续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就必须增加美国其他产品和服务进口。
“对中国来说,削减对美贸易顺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同类产品,转至从美国进口。但如果拿捏不当,可能会成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冲突的导火索。”
同美国产生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将首当其冲。谢栋铭举例,芯片目前位居中国进口商品金额首位,中国大量进口美国高科技芯片,势必影响韩国三星、台积电等企业。此外,中国增加进口美国汽车,也会威胁德国、日本等国家汽车制造商的中国市场份额。
已有欧洲国家开始担心,中国会把贸易顺差转移到自己国家。法国经济部长勒迈尔前天就警告,如果欧洲不强硬起来,可能成为中美达成协议的牺牲品。
他批评:“美国想让欧洲和欧洲国家为中国的恶劣行为买单。这对(美国)盟友而言,是完全荒谬和不可理解的。”
进口企业须适应中国消费水平提高新局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受访时指出,美欧产业竞争激烈,在出口的大门类中90%呈高度竞争状态,欧洲企业未来必须适应一个竞争度更高的中国市场。
他说,最终决定中国进口格局的还是市场,无论是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企业,要在中国市场占一席之地,必须适应中国消费水平提高后的新局面。
不过,中美经贸共识对第三方国家的外溢效应并非全然负面,受访学者也指出,中美两大经济体做大贸易蛋糕,将支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美国在金融服务、技术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明显,其他国家担心在中国市场受到挤压并不意外。但他相信,相对于中美贸易冲突加深、相互提高关税的“贸易战”局面,中美扩大双边贸易,对刺激投资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更大。
美国近期正和欧盟、日本等因为钢铝关税问题胶着不下,欧盟5月18日向世界贸易组织表示,已经准备向美国采取报复措施。
针对欧洲国家担忧美国极可能依仗与中国的经贸共识向传统盟友施压,崔洪建指出,中国和欧盟在应对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时需要寻求共同立场,甚至展开合作;但面对与美国的贸易纠纷时,则都得从各自立场出发解决问题。
他说:“欧洲有一部分人一直想把事情往中国身上扯,希望把中国推出去保全欧洲,但中美和美欧贸易摩擦的矛盾点并不一样,欧洲更需要找寻自身的立场同美国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