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学者指出,安倍内阁的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改变,东京或许只是想借与中国和好的假象,打消韩国的顾虑、实现日韩关系好转,进而在中日关系上牵制中国的谈判空间。
日本本月中派代表出席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论坛后,东京近期也释放出有可能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信号,让中日关系呈现回暖迹象,但中国舆论与学界对中日关系改善仍持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受访学者指出,安倍内阁的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改变,东京或许只是想借与中国和好的假象,打消韩国的顾虑、实现日韩关系好转,进而在中日关系上牵制中国的谈判空间。
日本《每日新闻》上周刊登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的专访,称自民党内部正在积极考虑调整对华政策。对于是否加入亚投行,二阶表示,日本“不能老拘泥于一些问题,若把决定推迟就会丧失良机”。
二阶本月14日率团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论坛,论坛闭幕后,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二阶一行。
此外,日本共同社17日报道,中日两国正就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6月访日展开协调。报道说,双方将以杨洁篪访日为契机,促成中日首脑会谈。但相对于日本媒体的乐观态度,中国舆论则较为谨慎。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发出提问,日本在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体现出的积极态度,是显示东京有意全面转变对华对抗的战略,还是仅仅在这一局部、出于特定利益的“战术性缓和”?
文章警告:“如果日本人不能想通中日关系‘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个别政治人物还想用‘中国’作为借口,推动日本国内政治的右转;如果日本国内一些势力还想从中日关系紧张中获取其小集团的利益,那么中日关系的长期发展,恐怕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波折。”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黄大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说,日本对华示好并不是战略转变,而是战术调整。他认为,在未来至少十年里,中日两国的竞争依然会存在。
黄大慧分析,日本加入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东京要从内部对中国进行制约。
他说:“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兼地区内的威胁,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日本外交的首要课题。东京这种制衡和对抗中国的战略,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不会改变。”
长期研究中日关系发展的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也向本报分析,中日关系“回暖”目前还只是表层现象,是部分日媒的“希望性观察”。他认为,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实质变化。
学者: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走得太远”
刘江永指出,台湾对日交流窗口“亚东关系协会”日前更名为“台湾日本关系协会”,显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已经“走得太远”。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日本也还未放弃“挑起麻烦”。他分析,这些结构性问题都会阻碍中日双边发展。
刘江永进一步提出,表现出中日关系回暖,可能是安倍政府所设的“局”。
他说,日本要防止中韩在历史问题上联合对日的不利格局形成。因此,安倍必须改善日韩关系。
刘江永说:“要这么做,就必须打消韩国的顾虑,制造日本已经和中国达成共识的印象。一旦日韩和好,反过来就对中国形成压力,球就抛到中国场上了。”
另一方面,二阶日前受访时对外表示,今年中日建交45周年之际,两国或会签署第五个政治文件。此前,中日两国在1972年建立邦交后,一共签署了四个政治文件,作为两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对此,黄大慧向本报分析,中日已经签署四份文件,但两国之间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目前还不具备签署第五个政治文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