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日前在北京会晤大陆外长王毅与大陆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时表示,中美关系是建立在“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双赢”的基础,而遭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与华府智库学者的围剿,认为他让步太大,却未必能从大陆得到什么。更糟的是,他所提的这14个字,或许深受中南海欢迎,但却可能得不到白宫的支持。
蒂勒森提出的这14个字,一向是北京官方用语,也是王毅2013年9月在华府布鲁金斯研究院演讲时为阐释中领导人所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所下的定义。蒂勒森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啻自行放弃“话语权”。
即使川普政府有意接受“美中新型大国关系”,也应在利益交换的原则下,经过冗长谈判达成共识。否则,就是为了讨好北京而自失立场。
虽然少数学者研判蒂勒森可能在北京公开场所示弱,却在闭门会议对北京施压。不过这不仅高估北京制裁朝鲜的能力,也低估了王毅与国务委员杨洁篪公开发言,反对他对付朝鲜的“新措施”及“动武选项”的全球效应。
目前至少有3项理由可以质疑蒂勒森这14个字是否会为白宫所接受?第一,究竟是国务卿说了算,还是白宫国安顾问与总统说了算?2012年2月15日中领导人访美,呼吁21世纪强权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4月中旬,国务卿凯瑞访问北京,用了“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语汇来回应已是国家主席中领导人的呼吁。
然而,奥巴马总统与白宫国安顾问唐尼隆显然对凯瑞并不买帐,而在2013年6月6日加州阳光地庄园举行的欧习会上,提出“美中新型合作关系”,要求大陆在国际议题先与美国合作再说。
2013年11月20日,白宫国安顾问莱丝发表上任后的首次演说,代表总统指出,若是“美中新型大国关系”无法具体操作,将徒托空言,并说除非北京能在气候变迁、朝核、伊朗核武、网络安全、反恐、智慧财产权等国际议题先与美国合作,双方新型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第二,从蒂勒森对王毅提出14个字到川普说出“美中新型大国关系”,其中可能变数横生。就在莱丝2013年11月20日演说后3天,北京宣布东海“防空识别区”(ADIZ),美国派遣两架B-52轰炸机穿越该识别区,不仅让北京独霸东海的企图为之破功,也扼杀了“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讨论空间。一旦最近美、中意见相左或出现危机,双方关系可能生变而耽搁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谈判进程。
第三,川普的谈判与决策风格也可能影响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谈判进程,因为他深知中领导人始终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锲而不舍,怎会轻易在这个议题松口?更不用说,如果在川普阵营中日益炽烈的内斗中站错队伍,蒂勒森与他的14个字也可能成为白宫权斗下的祭品。
(作者陈一新为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