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2)

时间:2017-05-20 07: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跑对侧步的马不仅速度快,骑马者还不会感到颠簸,所以古人很喜欢这种马。唐太宗生前昭陵前骑过的特勒骠即跑对侧步,故昭陵前六骏石雕之特勒骠即为这种造型。此外,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上也曾发现过跑对侧

跑“对侧步”的马不仅速度快,骑马者还不会感到颠簸,所以古人很喜欢这种马。唐太宗生前昭陵前骑过的“特勒骠”即跑“对侧步”,故昭陵前六骏石雕之特勒骠即为这种造型。此外,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上也曾发现过跑“对侧步”的良马。

“铜奔马”蹄下“踏”的是什么鸟?

张衡:“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那只“鸟”到底是什么鸟?第一种说法,无疑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尾部没有分叉。

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观点,称是“龙雀”,是“天马蹄踏龙雀”。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语。那龙雀又是什么鸟?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能把风神踏在蹄下,可见此马速度之快,于是认为铜奔马应该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但“龙雀说”也有人反对,认为那只鸟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其理由是,龙雀既然为风神,岂能是奔马所践踏之物?再者,传说中的龙雀是凤凰家族的成员,鸟身鹿头,与马脚下的“鸟”明显不同。

燕隼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猛禽,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及青海一带十分常见。燕隼俗称“青条子”,还有“土鹘”、“儿隼”、“蚂蚱鹰”等叫法,其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虫和家燕、云雀这类小飞鸟,所以“马踏飞燕”应改叫“马踏飞隼”才对。

第四种说法是“乌鸦”。“燕隼说”无法从民俗学上找到逻辑关系和理由,有学者又提出“乌鸦说”。此说系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的灵感:“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而雷台出土的铜奔马蹄正好踏在乌鸦背上,表示已经超越或逮住了乌鸦,遂又多了一个“天马逮乌”的叫法。

“铜奔马”到底是不是汉代的?

孙机:“改定为西晋,不降低这件文物的价值。”

对于这件铜奔马的年代及其拥有者(墓主),学术界同样众说纷纭。雷台,这个地名因道观“雷祖观”而得名。此道观始建于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础上垒土成台。当地人更习惯把这里叫做“张家大坟”,是当地姓张人家的祖茔地。现已考古发掘出了两座古墓,出土铜奔马的古墓定为“一号墓”。

甘肃省博物馆在考古报告中认为,此墓年代是东汉晚期,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公元186年至219年)”,故称“雷台汉墓”,其依据是所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遂断定铜奔马是东汉文物。但有不少学者并不同意考古报告的结论,雷台古墓断代目前已出现东汉、汉魏、西晋、晋末前凉、前凉等五种说法,其中,西晋墓一说影响最大。

持“晋墓说”的学者认为,雷台古墓形制具有西晋时代特征,墓中所出陶器、铜叉、铜削等和敦煌晋墓出土物类似;而所出铜俑、独角兽等则与武威旱滩坡前凉墓出土物相近,因此雷台古墓的时代应晚些,也就是说,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

持“魏晋墓说”的学者则从出土的“五朱”钱来否定东汉墓的观点。东汉时五铢钱有严谨的规格,魏晋则不然,地方铸币或民间私铸之钱,大小、形制各不相同。特别将“铢”写作“朱”的“五朱”钱绝非东汉钱币,所以凡是出“五朱”钱的墓葬一定晚于东汉。而且,雷台古墓出土的“五朱”钱直径仅1.6厘米,较之直径2.5厘米的东汉“五铢”钱相去甚远。倒是在陕西西安灞桥田王西晋墓、甘肃敦煌祁家湾321号西晋墓里都发现有这种“钱”,故雷台古墓应为“雷台晋墓”,铜奔马乃西晋文物。

著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即持此观点,他在相关论文中称:“将铜奔马的时代改定为西晋,不仅不降低这件文物的价值,反而在存世青铜重器颇罕的西晋时代中,更显出其独特的辉煌。”

至于铜奔马的主人,考古报告认为是“张某将军”,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东汉人“张君”。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

来源:北京晚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