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吉炳轩星期二(4月18日)在“黄河文化论坛”上说,黄河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以及洪水威胁等问题,是黄河治理保护要高度重视的重点。
吉炳轩说,过去60多年,黄河出现过几次险情,但都未引发灾害,而水资源短缺是黄河面临的最大问题。
黄河流经中国九省区,其中河南、山东以及内蒙古等粮食主产区十分依赖黄河水。
吉炳轩指出,自1999年以来,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黄河干流一直没有断流,但“旱灾、用水矛盾非常突出”。
他说,黄河入海径流量只有不到500亿立方米,远不及长江,也低于中国第四大河松花江的入海径流量,因此保护黄河,要“以节水为重,以水定城”。
黄河文化论坛4月18至19日在黄河入海口所在地山东东营举行,由官方智库中国社科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以及山东省政府举办。
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在论坛上说,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20年来,经过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水质逐渐变好,下游河口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
全长近5500公里的黄河在中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从黄河以及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变迁,阐释为什么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他指出,黄河中下游土质疏松,易于人类早期农业开发;此外,该流域地势平坦,“没有不可克服的地理障碍,所以以此为基础形成早期的统一,并发展成为大一统的政权”。
葛剑雄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周易》《诗经》等中国最重要的典籍,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都在黄河中下游形成并流传,中国人也因此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等。
葛剑雄说:“中国统一政权的首都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使在国家分裂,多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如果要取得合法性的话,都要跟中原,天下之中联系起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始终在推动历史的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