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芳 北京特派员
欧盟领导人本月密集访华后,欧盟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受到高度关注,有分析认为中欧关系有望回暖,但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中欧关系分析师斯泰克指出,欧盟对华分歧被过度放大,中欧关系也并未迎来春天,而是进入战略稳定期。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两名中欧关系分析师斯泰克(Greg Stec)和吉芙兰(Francesca Ghiretti)星期二(4月18日)在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举办的线上论坛上,分析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华后的中欧关系走向。
马克龙本月访华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高度敏感的台海问题称,欧洲不应“被卷入不属于我们的危机”;冯德莱恩和贝尔伯克访华期间则分别强调台湾海峡的稳定至关重要,以及单方面、暴力改变现状对欧洲人来说不可接受。
欧盟对华分歧被过度放大和曲解
不少分析认为,三人就台湾问题不一致的表态,公开暴露了欧盟内部在对华立场上的分歧。不过,斯泰克和吉芙兰都指出,欧盟对华分歧被过度放大和曲解。
斯泰克分析,马克龙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个人,而不是法国的立场。这是他常见的作风,通过尖锐和具争议性的表态来刺激外界对某个议题的辩论。他举例说,马克龙2019年也曾在一次专访中称北约已脑死,由此激发外界对欧洲安全议题的讨论。
吉芙兰指出,欧盟27个国家有不同的利益和经济现实,内部必然会有分歧。问题是相较于五年前,欧盟的分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吉芙兰认为,在经历疫情和俄乌战争后,欧盟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减少了;欧盟委员会近年来也在欧盟议程和对华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欧盟提供了团结的基础。
有观点认为,中欧领导人近期频密的接触意味着中欧关系有望春暖花开。但斯泰克研判,中欧关系并未迎来春天,而是进入战略稳定期。
他解释,中欧双方都有迫切的经济需求,欧洲面对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冲击,为中欧关系的稳定提供了空间。在俄乌问题上,尽管中国发挥调停角色的概率越来越小,欧洲仍寻求和中国建立基本规则并达成基本的共识。与此同时,双方结构性的分歧依然存在;这包括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野心,中俄的密切关系,以及台海局势的走势。
欧洲议会在2019年的中国战略展望报告中,把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冯德莱恩星期二在欧洲议会发言时强调,欧盟未来的中国战略核心必须是“经济去风险化”(economic de-risking)。冯德莱恩预料将在6月的欧洲理事会会议上说明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
吉芙兰指出,经济去风险化意味着欧盟将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并寻找更多元的市场。目前,欧盟具体的经济安全战略内容暂不明确,吉芙兰预料冯德莱恩6月的讲话将提供更清晰的框架,这将对中欧关系下来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