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台星期一(4月10日)晚上升级发布沙尘暴预警信号,将蓝色调高至黄色,当晚北京城区被黄沙笼罩,大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小于1000米,被网民形容是戴口罩也遮不住的“吃土感”。
经过一晚沙尘洗礼,北京星期二空气质量陷入最高一级的严重污染水平,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破千。当地媒体报道,城市副中心减河绿道附近的能见度只有一公里左右。
由于沙尘天气影响,地面上光线看上去就少了红色,总体颜色偏蓝,北京上空还出现了沙尘天气中常见的现象——“蓝太阳”。
“沙尘暴”是什么滋味?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作为风蚀荒漠化的标志,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冬春季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极其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当有大风刮过时,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面对沙尘暴的卷土重来,已经有过多次备战经验的北方网民忍不住吐槽:“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色号”,“这沙尘量,仿佛老天爷在赏土吃”。
从视觉上,近在咫尺的北京国贸和鸟巢,都看不清了。从感观上,有网民表示“好几天早上是被泥土的芬芳呛醒的”。网传图片显示,地铁门口的共享单车车座上已经积了一层土,一张湿巾擦拭后却越擦越黑,仿佛在和泥巴。
实际上,除了北京外,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天津、山东、河南、江苏、上海等18个省区市都有扬沙或浮尘天气。“沙尘暴或影响到江浙沪”、“上海沙尘暴”也因此连带上了热搜。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沙尘天气都是沙尘暴。气象学上,按照影响由轻到重,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从上海网民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地没有达到“沙尘暴”级别。
北京沙尘暴盘点
沙尘暴在地球史上已存在数千万年,但人类的出现与伴随而来的垦荒砍伐的行为,使这种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
早在晚清时期,长期居住中国首都北京的西方人士就倾诉过对沙尘暴的苦恼。德国驻华使馆翻译生佛尔克1891年3月在书信中写道:“最近一段时间……风沙很大。对于散步来说,街道上的尘土原本就已很厚了,现在尘土都盖满了墙壁。”
德国驻华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1897年写道:“我对北京街道的物理反应,如同让我亲吻一个对我来说十分恶心的人。……天上刮着可怕的沙尘暴,屋外的严寒冻彻心骨。”
中国知名文学家林语堂回忆20世纪的北京时说:“人们至少要每年一次做好准备,对付来自蒙古沙漠的大风沙…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中国60年代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根据北京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分析, 60至80年代,北京春季的沙尘日数在10至20天以上。北京在1966年还创造了20天的沙尘暴天气纪录。
不过,随着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以及后续开始重视沙尘问题,退耕还林还草,2010年后,北京平均沙尘日数降低为三天左右。
然而到了2021年,北京、蒙古等地又遭受了一次10年来最大的沙尘暴。中国网民当时纷纷表示,已有多年没看到这样的景象。
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沙尘暴再次袭击北京。就在上月19日至23日期间,北京迎来今年最强“沙尘暴”天气,网民形容是“到了兵马俑一号挖掘现场”。
眼见情况好转了一段时间,却在四月又杀了个“回马枪”,让北京遭遇今年以来第四次沙尘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介绍,本次沙尘天气不算是今年最严重的,3月发生的沙尘天气过程,按中央气象台的标准定义为强沙尘暴级别,眼下这次过程只达到沙尘暴级别。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到星期二中午12时,全市空气质量已由严重污染变为中度污染,情况正在转好。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此次沙尘天气范围将进一步扩展。预计13日至14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还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专家预计,北京届时会出现一些扬沙,但强度相比此次过程减弱。
治理多年的沙尘问题卷土重来?
2000年以来,中国沙尘暴次数呈现减少趋势,但近两年的发生频次却有卷土重来的苗头。目前的这次沙尘天气过程是今年以来第八次,而常年同期沙尘过程次数大约为五至六次左右。
尽管中国近年通过植树造林在防沙问题上取得进展,但中国林草局数据显示,中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另一个更棘手也更重要的沙源地,则是邻国蒙古国的戈壁沙漠。
戈壁沙漠又称大戈壁。面积有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位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之间。
资料显示,包括两年前的沙尘暴,近几次中国北方出现的沙尘天气均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在南下过程中,蒙古国沙源与内蒙古沙源地的沙源叠加形成。
据介绍,去年蒙古国南部植被生长状况不如2021年,与近20年平均状况相比也偏差。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邱启鸿介绍,去年冬季以来,蒙古国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沙源区植被覆盖较差。
他说,今年3月以来,蒙古气旋发展强盛,气温明显回暖,出现较为罕见的回温天气。蒙古气旋和大风是沙尘的“搬运工”,在大风条件下,沙尘多次被输送至中国,这是今年春季中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沙尘问题的国际治理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说,沙尘暴是一个国际化的现象,不仅仅需要中国的治理,还需要国际合作。除了中国采取的措施外,还必须和周边国家共同加强生态文明治理。
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就与蒙古国合作,建立了“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2011年和2013年,联合国和中国还联合主办了“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和“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培训班”。
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常年也深受沙尘暴困扰,但沙尘问题在该国的改善进展不大。蒙古国仍有70%的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有文章建议,中国不妨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投资和援助,逐步恢复蒙古国的生态平衡,减少沙尘的源头。但戈壁沙漠自古环境恶劣,中国要对其进行大幅改造成本也相当大。
无论是国际治理还是中国治理,沙尘问题的解决都不能一蹴而就,何况专业人士也说,沙尘天气对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并非百害无一利,所以也不需要“根治”。但站在地球村的角度,恢复生态平衡,和各国展开合作,对饱受沙尘暴困扰的北京来说,是一个迫切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