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各地要多谋划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时间:2022-06-21 18: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旗下刊物《半月谈》今天(21日)通过微信公号发文说,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多个一线城市相继出现疫情,影响到生产、投资、消费各个方面,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回归正常轨道,努力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成为当前一项中心工作。

文章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5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地方版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也纷纷出炉。在中央、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一些经济指标正在出现积极变化。但需要看到,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项比疫情防控更为艰巨的任务,必须保持充分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紧迫感。

文章说,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当前经济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在于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也要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脱离速度就谈不上高质量。这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太快肯定要出事,骑得太慢也容易倒下来。

文章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客观上给今年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带来困难,但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挖潜,努力完成今年的增长目标。

文章说,要把预期修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其中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预期如果不稳定,个人就不敢消费、企业就不敢投资,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在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碎片化执行,同时一些舆论信息也引发对政策的误读,对市场主体的恢复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修复和稳定市场预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形势讲清楚,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务送上门。政策和措施要体现超常规力度,惠企政策要加快办理速度,让资金转起来、生产线开起来,尽快达产稳产。

其次,要坚持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多出一些实招硬招新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要通过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各种措施,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给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可以拉动和房地产有关的消费,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文章最后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定要面对两重甚至多重考验。全体中共党员干部必须知责明责、知重负重,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受益主体应享尽享,充分释放政策效力,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