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我国需要凝聚和启迪国人的华文媒体

时间:2023-09-30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李显龙:我国需要凝聚和启迪国人的华文媒体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加坡媒体,早报必须竭尽所能,避免被他人左右,以维护自己的公信力。我很欣慰,早报坚守自己的核心原则,在报道新闻时,一直保持独立客观。我们今晚要肯定的,不仅是早报这100年来对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更是早报今后在启迪民智、团结国人和参与国家建设所继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报业媒体信托主席许文远先生、新报业媒体集团总裁张丽琳女士、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女士、《联合早报》的编辑、记者们、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很高兴今晚能和大家一起庆祝《联合早报》的百年报庆。

这是新加坡华文报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非凡。让我在这里祝贺《联合早报》生日快乐,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早报百年事迹

早报这一百年来,一步一脚印,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够屹立不倒。

大家都知道,早报的前身是1923年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由胡文虎先生创立的《星洲日报》。当时这两位华社领袖办报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当地华侨了解家乡情况,也为了教育民众,还有他们自身商业的考量。

从那时起,这两份报纸便和新加坡一同成长,并见证和记录了新加坡多个重要的历史事迹。例如,1965年新马分家,本地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也同马来西亚的同名报纸分道扬镳。本地的这两份华文报,更大地发挥新加坡媒体的角色,加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1983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联合早报》。

早报承载了一代代新加坡人的集体记忆。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早报。

今时今日,早报不只是服务本地读者的华文媒体,也让外界听到和了解新加坡华人社会独特的声音和观点。

早报能够成为本地乃至亚洲具有权威的华文媒体,取决于三大要素:

客观报道,贴近民心

第一、客观报道,贴近民心。早报团队坚守新闻从业员的操守,翔实报道、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

因此,它深受读者信赖,并且始终是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在今天的数码时代,即便面对许多新媒体的竞争,早报依然以专业与高水准的报道和精辟的分析,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冠病疫情期间,早报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为读者提供关于疫情最及时、最准确的消息。这有效遏制了假新闻的传播。

造福社会,传承文化

第二、造福社会,传承文化。作为新加坡的主要华文报,早报也有社会使命,在加强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方面,不断作出贡献。

记者和编辑以高度的敏感性和细微的洞察力,为读者梳理复杂课题的来龙去脉,帮助他们更深入了解许多和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以及国内外发展。

尤其在现今信息碎片化的大环境里,这有助于凝聚国人的共识,对保持社会团结,至关重要。

此外,早报举办各种文教活动,不但丰富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遗产,也积极发扬我们独特的华族文化。

例如,早报所举办的“定格百年摄影展”,利用照片来记录对新加坡的回忆。

早报也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到新加坡,促进文化交流,为本地的文化界注入活力,也让世界了解新加坡的文化生态。

以新加坡视角看天下事

第三个要素,以新加坡视角看天下事。早报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就是你们一直以来以独特的新加坡观点,报道国际事件,同时也是个提供多元、理性观点的平台。

例如在报道有关两岸三地的新闻时,早报提供自己的独立分析,从新加坡的立场,来解释局势的发展。

早报也刊登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和中国等,不同观点的评论,让本地与海外读者更全面地掌握信息,分析时事。

这就是早报和世界上其他华文报有所区别的地方,也是早报独有的价值。

尤其在现在的国际环境里,各国不仅试图利用言论影响彼此的人民,甚至设法左右境外媒体的立场。他们还希望用种种方式,说服其他国家的人民站在他们那一边。

为了对抗这样的影响,早报必须维持清楚的编辑立场,并拥有足够的独立内容,才能继续为新加坡发声,维护新加坡的利益。

早报绝对不能被其他人利用,来散播一些对新加坡不利或不符合国情的言论。

在刊登外国作者的文章或评论时,早报也要确保读者清楚知道,这些人是在替谁说话,同时明白这些言论并不代表早报的立场。

否则,读者可能会质疑,早报是不是失去了独立性,或是在选边站。

当然,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日益严峻,许多媒体机构,包括早报,也不可避免地被指责偏袒某些国家。有些人说早报的报道支持中国的立场。也有人说早报的分析倾向美国。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加坡媒体,早报必须竭尽所能,避免被他人左右,以维护自己的公信力。

我很欣慰,早报坚守自己的核心原则,在报道新闻时,一直保持独立客观。这也是早报能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的原因。

求新求变,迎向未来

除了来自国际局势的挑战,早报也面对另一个难题,那就是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已经颠覆了整个媒体生态,并且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个趋势,不仅影响了早报。几乎每个印刷媒体都必须面对。

即便是习惯每天看报的人,也未必看印刷版报纸。我们身边年纪较大的朋友,也有不少人改看电子报了。

所以Uncle、Auntie也意识到,时代不同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掌握新技能。

我很高兴看到,早报和义安理工学院合作推出“乐龄数码学堂”,让学生一对一,指导年长人士学习上网看新闻,以及掌握其他有用的数码技能和知识。

有了年轻朋友的鼓励与陪伴,年长一辈掌握新科技时感到更加轻松,也更有信心。

久而久之,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数码科技。

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根本不需要靠一份报章或是一家媒体得知天下事,而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获取资讯。

早报面对的艰巨挑战,是在竞争激烈、选择众多的网络世界里突围而出。

早报也的确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并且有不错的成绩。

例如,早报不久前做了街访,问国人的退休计划以及他们对共同前进配套的看法,并将访问制作成视频,把老百姓最真实的反应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个视频在YouTube的观看次数如今已经超过6万,在早报的脸书上,观看的人数多达22万。

除了在YouTube、Instagram和TikTok发布视频,早报也制作其他的数码内容,包括专属的播客平台和新闻直播节目等,题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由此可见,早报对时代潮流以及受众的喜好非常敏感,深知要继续获得受众的青睐,就必须不断求新求变,一步步转型成为全方位多媒体新闻平台。

早报能突破自我,是一件好事。但没有人知道,媒体业在未来10年还会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又会经历什么样的改变。

就如李慧玲社长所说,油墨味道的时代已经快要结束了。10年后,报纸油墨在手指上留下的印记,或许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的回忆。

但无论新闻的传播方式如何改变,不会改变的是,我们必须继续拥有高素质和客观的新闻报道,备受信赖且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以及能够凝聚和启迪一代代新加坡人的华文媒体。

而我有信心,早报会随着需求的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继续履行它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任务。

这也是政府拨款资助新报业媒体的原因,因为新加坡需要优质且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今后,政府依然会助早报一臂之力,让你们继续做新加坡人信赖的新闻和资讯来源,以及贴近民众生活的良伴。

早报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回顾早报100年,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在漫漫路上砥砺前行的早报人。是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早报。

其中,编辑和记者更是一份报纸的灵魂人物。早报的采访和编辑团队,为读者带来了深入浅出的新闻报道。你们坚持追求真相,并且精益求精。

今天很高兴看到很多资深报人也到场,一起庆祝早报这个里程碑。如果没有你们打下的基础,早报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谢谢你们!

常言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过去100年,一代代早报人不畏艰辛、前赴后继,让早报从一棵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这棵树已经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但我想,新一代的早报人并不只想在这棵大树下乘凉,而是要像你们的前辈那样,继续做浇灌和滋养它的“种树人”。这样,早报才能在新时代里,薪火相传,再攀高峰。

我们今晚要肯定的,不仅是早报这100年来对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更是早报今后在启迪民智、团结国人和参与国家建设所继续扮演的重要角色。

祝愿早报再接再厉,为下一个百年继续谱写辉煌的新篇章,成为更有影响力、更加出色的世界级华文媒体

最后祝愿大家在这个中秋佳节,圆圆满满!

谢谢!

作者是新加坡总理

本文是他于《联合早报》百年报庆晚宴演讲全文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