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兴:当“艺术”沦为高级黑

时间:2023-08-11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一班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艺术团体,把伦敦东区一面著名的“涂鸦墙”,喷上共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引发热议。有人指他们是“文化入侵”英国,只会自取其辱,增加西方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亦有人指创作自由本就是街头涂鸦的精神,而该24字放在任何国家都通用。

主导这次活动的创作人,则坚称自己没有政治立场,只是希望“用社会主义的构建方式来反殖民西方的虚假自由”。

笔者观察中国网络防火墙内外,似乎还是争议声音较大。这亦令创作者坦言已超乎自己想象,甚至受到所谓的网络暴力和死亡威胁。

争议的直接原因,不外乎用错方法,大范围复盖涂鸦墙已有的涂鸦,当中更包括其他人创作时也会特地绕过的遗作,无疑给人一种霸道和不尊重的印象。尽管街头涂鸦的精神是自由,但箇中亦有不少潜规则须要遵守。或者换位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班英国人,来到北京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涂鸦墙,把学生原有的涂鸦复盖,划上英国国旗或大宪章的内容,中国人会有什么感觉?

更值得一提的,似乎是事件中所体现的政治观感。尽管创作者反复强调自己无政治立场,但这份“作品”本身已带有政治意味。在其作品解说中,也强调“去殖民”“文化输出”“虚假自由”等词汇,实在令人难以认同作品本身没有政治成份。但笔者宁可相信创作人的自白,又或者这样说,他的政治触觉相当盲目。因为稍为有一点政治敏感度的人,都会意识到,在中英关系恶化、英人对华观感整体负面的情况下,此等行为只会引起反感。以中文写上的24个大字,相信亦不会有任何宣传效果,亦无法宣扬中国体制或社会主义价值观。

就结果而论,这份艺术作品非但没有体现原来目的,反而沦为高级黑,在短短不足一日已面目全非,在墙上涂上大量的二次创作,或在自由前面加上“没有”等字,或在墙上加入一些讽刺中国时政和领导人的说话。这个所谓没有政治立场的一面墙,反而成为讽刺当代中国的画版。

从街头艺术升华至广泛的批评和讽刺,或多或少出于中国的海外形象低落,中国人的行为易触动西方居民的神经。美国智库皮尤中国研究中心早前的调查显示,英、法、德三国的年轻人对中国印象负面,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尊重个人自由。该智库的研究亦显示,英国对中国正面观感从2001年的65%,至2021年已持续滑落至27%,负面印象则由16%上升至69%。

不难想象,任何能凸显中国意识形态的创作,都很容易会被扣上负面标签。当创作者以自由为名作艺术创作,亦即瞬间勾起“中国不自由”的讨论。

西方国家近年对华施压日重,中国官方亦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立场回应。如果中国人民能在政治层面以外,能对外,尤其是对没有陷入外交争议的国家,展示出亲和尊重的形象,其实有利于修补外界对华观感。但当官方外交陷入低谷,中国人民受其影响的同时,负面行为亦更容易被放大,再反过来影响中国形象。

正如2020年中国网民指责泰国男星及其女友“辱华”一事,掀起中泰网络骂战,最终要由泰国旅游局和中国驻泰大使出面平息纷争。本来中泰官方关系良好,却因为小粉红掀起的小风波,令两国人民失和,泰国对华形象大打折扣,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亦应引以为戒。

回到伦敦涂鸦墙事件,把中国街头常见的标语搬到外国,予人一种文化冲击的穿越感觉,或许也不失为带有创意之举。如果创作人当初能抱持尊重的态度,换个方式进行创作,事件结局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艺术”亦不至于沦为高级黑。

作者是香港文字工作者

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硕士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