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战至今,民众党和创办人柯文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近两个月的民调显示,柯文哲持续稳定排名第二,并逐渐拉开与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之间的差距。虽然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仍稳居第一,但显然已感受到竞争的紧迫性。民进党也将目标从国民党转向柯文哲,试图维持“一大二小”的民调格局。本文旨在分析柯文哲和民众党的成功之处,以及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希望有助于理解台湾政治的新变化。
柯文哲如此受欢迎,笔者认为有四个主要因素:首先,台湾政治版图正在经历世代更替,年轻一代对政治有着全新的期待和需求。其次,民众党采取了独特的宣传方式,使他们在选民心目中独树一帜。第三,柯文哲本人具备独特的个性特质,吸引大批拥护者。最后,国民党在党内转型中遇到困难,也为民众党的崛起提供了外部支持。
选民结构的世代更替
去年底的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就显示,民进党可能正在或已经丧失了年轻选民的支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联合早报》去年12月3日的评论《台湾九合一大选 预示政治结构改变》中做了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然而,很多观察者仍固守年轻人对民进党一呼百应的旧模式,并未第一时间重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实际情况是,选战至今,在40岁以下选民中,柯文哲的支持率稳定保持在四成左右,赖清德的支持率普遍只有三成左右。随着选民年龄下降,柯文哲的支持率还在持续增长。
自从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以来,“超越蓝绿”一直是柯文哲的标签,他强调是与两党在意识形态这一维度上的差别。然而,本次大选有所不同:民众党与蓝绿两党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而在于选民的年龄结构。与父辈相比,台湾的新一代选民在身份认同、两岸定位等问题上,并不存在激烈的对立和分裂,转而关注的是本世代的利益诉求,并希望通过选举实现这些诉求。因此,像司法不公、贪腐、高房价、低教育回报等内政议题,更容易成为本届选举焦点。这些议题恰好是蓝绿两党长期执政留下的包袱和共业,却为柯文哲这位素人提供了发挥优势的战场。
与时并进的宣传手法
当下的各大网络平台上,柯文哲的表现远超过赖清德与侯友宜,其频道粉丝数和视频观看数,几乎是后二者的数倍甚至十数倍之多。这主要得益于民众党在宣传手法上,深得短视频营销精髓:视频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甚至短至两三分钟。没有刻意的剧本和精致的编排,大多是速剪柯文哲的现场论述,一场活动可以制造出许多个片段。在内容上,并不拘泥于片段之间的重叠,而是多角度反复轰炸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以传达核心信息。
这种宣传手法与蓝绿传统的战法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民进党,它习惯将议题交给网络主播和传统媒体的名嘴,让他们去“带风向”,即利用侧翼的人气,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风暴,制造社会热点。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旦宣传出现偏差过火情况,这些网红和名嘴就是绝佳的阻断器,避免候选人引火烧身。然而,坏处在于,同温层会在特定侧翼周围聚集,形成信息茧房。当这种宣传方式过度使用后,信息的传播就会失去延展性,政党的支持群体也会逐渐固化,甚至出现年龄维度上的断层,这正是民进党当下遇到的关键瓶颈。
理性廉洁勤政的个人特质
相比之下,民众党较少采用侧翼战法的原因,不仅仅是资金薄弱、在传统媒体界影响力较低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柯文哲本身具备一些罕见的候选人特质,足以亲自上阵撑起内容。在几乎所有民众党的宣传视频中,柯文哲都很少看稿,却能针对不同议题自由发挥、侃侃而谈。他是一个出色的讲师,对台湾各方面的政策议题都有独到理解,并擅长以授课形式条分缕析地展示给大众。这种形象非常容易吸引那些既理性又理想主义的选民,也正是导致“年轻的高学历男性”对民众党支持最坚定的原因。
除了理性高知的风格,柯文哲的个人清廉和勤政,也是吸引年轻人追随的重要特质。这两项特质原是民进党自称的标签之一,但在陈水扁和蔡英文执政期间,弊案频发,未能达到社会期望。反观柯文哲在台北市府执政的八年中,他工作勤勉,早出晚归,个人财务清白,行政上严格遵守财政纪律。在台湾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能同时做到以上几点并长期坚持下来,绝非易事。近年来,亚洲各民主国家的政治风潮显示,候选人的道德水准几乎决定了年轻选民的投票倾向,台湾也不例外。例如,四年前的韩国瑜在地方选举中能掀起风暴,正是击中民进党“贪腐、惰政、财政纪律败坏”的痛点,从而赢得大量年轻人支持。虽然韩国瑜在总统选举中表现不如人意,但这种社会情绪并没有因此消散,而是让选民选择了柯文哲作为新的政治出口。
脱队的“深蓝”
在台湾年轻人之外,另一个对执政党充满怨气的群体就是“深蓝”。这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群体,他们对外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对内则激进地要求下架民进党。深蓝对国民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前一个身份越来越成为选举的累赘,后一个身份则是国民党获取基层支持的源泉。
近10年来,国民党日渐式微,面临改革难题,其中最大阻碍之一就是深蓝群体在政治光谱上坚持保守观点,难以适应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这也是国民党在上一次总统大选以及后续的四大公投中,遭受重挫的原因之一。侯友宜避而不谈九二共识,可能是担心国民党在这一最重要议题上,进一步偏离主流民意。
在朱立伦接手党主席之后,国民党内部权力分配出现新的变化,一度因韩国瑜崛起而获得党内声量的深蓝群体,被迫让位给某些地方派系。一时间,深蓝似乎在国民党内“找不到家了”。失去归属感的他们,将失望和愤懑发泄到侯友宜身上。借由侯团队在与民进党政治攻防上的软弱表现,以及上次大选中侯友宜对韩国瑜若即若离的态度,部分深蓝转而支持企业家郭台铭和柯文哲。
在近几个月的民调中,郭柯之间出现的高替代性,固然有中间选民的票源转移,但深蓝群体的选择才是更重要的原因。以韩粉为代表的深蓝出走,造成侯友宜的民调无法超过20%,甚至一度跌落至15%的“换柱防线”。郭台铭则趁机在国际媒体投书,宣布支持一中框架的九二共识,进一步抢夺深蓝票仓,一时间党内“换侯”声浪此起彼伏。
国民党的分裂和深蓝群体的动向,客观上壮大了柯文哲声势,也让民众党受益,吃了一波“深蓝福利”。值得注意的是,柯文哲虽然提倡两岸和平与交流沟通,但并不支持九二共识,观点更接近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然而,部分深蓝仍然愿意投给柯文哲,就是因为他们对民进党怀有极大的不满,希望实现政党轮替:谁对民进党的批评最激烈,谁就有可能获得他们支持。这种情绪甚至反过来影响了国民党内一部分立委候选人,他们公开呼吁国民党开放与民众党的合作,以保护基层选情,进一步拉抬了柯文哲声势。
挑战与危机不小
确实,柯文哲目前在民调中稳定领先侯友宜,民众党有望在明年大选中获得10席左右的不分区立委席次,成为国会的关键少数,并在地方上广提区域立委候选人,为下一轮的地方议员选举储备作战人选。然而,柯文哲及其政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危机。
尽管柯文哲能准确把握台湾社会问题的原因,但作为一人之力,他无法单独给出合适的政策解决方案。在涉及众多议题并发表许多观点的情况下,难免会引发一些争议和批评,进而对他在年轻群体之外的选票扩展造成影响。此外,涉猎的议题过多可能会分散焦点,使选民感觉候选人缺乏核心主张,而在一些复杂议题上,柯文哲个人的理解也未必尽善尽美。
举例来说,关于台湾年轻人低薪的问题,柯文哲认为根源在于台湾产业结构的低附加值和大学教育学科设置的不合理。这一观点虽然有理,但必须把具体规划的政策及时呈现给选民。如果只是停留在问题诊断,而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意义将显得苍白无力。至于一些复杂议题,如“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尽管他有八年行政经验,若缺少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助力,仅凭个人理解,很难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政治领袖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寻求专业意见,可以使政策更富有实质性,并为选民带来更明确的未来愿景。况且,吸收社会贤达和专业精英为政党提供政策咨询,本就是政党影响力得以扩张的有力证据。
除了“一人政党”可能会造成政策论述的困难,柯文哲面临的另一个结构大挑战,是党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除了柯本人,公众熟悉的民众党人物中绝大部分是女性。这或许有利于吸引年轻的男性选民,但同时也可能对女性选民产生排斥效应。“七一六”的凯道集会上,女性参与者比率不高就是证明。一个性别比率失调的团队,可能会强化民众党“一人政党”的刻板印象,缺乏多元化和代表性,又会阻碍党内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增加政党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民众党还须密切关注国民党的整合动向。在深蓝出走的压力下,朱立伦召回马英九政府的重要幕僚金溥聪操办选战,严肃党内纪律,强力压制换侯的声音。7月23日的全代会上,韩国瑜也已对侯友宜表达支持,这些举措可能促使深蓝回流,从而缩小柯文哲的领先优势。
目前看来,郭台铭已基本确定退出竞选舞台,即便他执意参选,也大概率会成为被弃保的对象。选举“三脚督”的形式已然确立,未来一个月的民调将至关重要。若柯文哲能守住第二名位置,或许存在整合郭台铭,甚至与国民党有限合作的可能性,否则,选战将确定进入赖清德的节奏。
有人将柯文哲的民众党与宋楚瑜的亲民党进行比较,担心民众党的前途可能受限。然而,要明确指出的是,当年国亲分裂,新政党的选民年龄结构与母党相差甚微,导致后续生命力不足;民众党最大特点,就在于具备对年轻世代的强大辐射力。
想象一下,如果本次大选后,民众党能如预期般“滋润地活了下来”,成为台湾立法院的关键少数,那么四年后选民年龄结构的轮动,将为它带来更大的机遇。然而,这需要柯文哲在维持个人声量的同时,及时完善党内建设、扩大人才储备、为理念找到政策的落脚点,从制度上保证政党的存续性。只有如此,民众党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