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国经济当真陷入通缩了?

时间:2023-08-01 10: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工商时报社论

近来中国不只疫情解封红利消退过快,还深陷通货紧缩疑虑,如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降至0、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更年跌5.4%。即使中国官方不断澄清短期物价走低不等同通缩,但悲观论者仍直言中国将步上日本遭通缩重击的后尘。

那么,当前中国进入通缩了没?美国美联储定义通缩是指“物价普遍且持续的下滑”,国际货币基金(IMF)则定义物价要连续两年衰退才称为通缩。如此看来,当前中国CPI中的食品与服饰类、汽车价格虽出现停滞或衰退,但教育类、医疗类价格仍维持一定成长动能,且整体CPI也仅有一个月停滞,未出现持续衰退。也就是说,就普遍性、持续性两面向观察,确实还不能判定中国已进入通缩。

即使如此,关注中国经济数据的学者专家却依旧心惊肉跳,只因中国内外需疲软的现象严重。研究大萧条经济闻名的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亦曾言,通缩根源来自需求的崩溃。

首先,今年6月中国两年消费年均复合成长率仅2.5%,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平均增速8.0%,甚至低于今年美国消费平均增速的3.2%,足见民众消费意愿低落。尤其是长时间清零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不确定性,让薪资成长受限,促使民众消费转趋保守。人行报告显示有58%民众的资金配置倾向“更多储蓄”,使储蓄率由2019年底的33%,升至今年第二季的40%,而储蓄率上升正是通缩经济的首要特征。

其次,欧美多数国家通膨至今依旧顽固,使其货币政策将维持充分紧缩状态更久,终端需求不振势将持续重创中国出口。

第三,房市危机未除,拖累投资。恒大危机后,房市信心低迷、价量齐跌,房企投资大幅放缓,加上银行体系放贷谨慎,加大房企融资难度,使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较去年同期衰退7.9%,新屋开工面积更大减24.3%,连带让整体民间投资衰退。

第四,中央、地方财政恶化,经济难以持续仰赖政府支出。上半年中国经济依靠低基期及国有投资支撑,但为缓和经济放缓冲击,政府推出减税降费政策,使税基增长萎缩;而地方财政最大收入来源的土地出让金,又受房市低迷所累。过去两年中国政府总税收的年均复合成长率仅1.76%,低于2019年的3.8%,且今年上半年消费税收入又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13.6%,牵制政府推出如海啸后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

此外,部分产业降价压力大增,企业利润萎缩,也是通缩经济的特征之一。在需求收紧下,部分产业开始降价竞争,如疫后芯片荒带动主要国家汽车价格走扬,2021、2022年美国新车价格年增率分别达11.8%、5.9%,但中国分别仅1.0%、-2.2%,今年上半年更落入-4.3%,家庭耐久财亦然。而需求疲软及降价压力,导致今年上半年私人企业利润年增率锐减21.3%。

于是,在外需难以自控的情况下,有效释放消费动能便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近期相关刺激政策加快推出,如促进家居消费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城中村改造,即是要释放明确的稳增长讯号,避免信心溃堤与通缩预期形成。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强调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并暗示仍有降息降准空间;甚至罕见地表示要活络资本市场、优化房地产政策(未使用房住不炒字眼)。

而发改委更在7月31日再公布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六大方面着手,期能有效刺激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然而,中国推出的刺激政策与宣示固然颇有诚意,却仍须观察后续措施的效果,才能知晓其是否走出潜在通缩风险。同时,各界也必须体认,在经历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产业整改、置身诡谲多变的美中政治角力,以及疫后的供应链重组等多重政经变数后,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成长、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就有源源不绝成长动能的中国。它有数十年快速发展所遗留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待解决,不断修正前行脚步与成长速度,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近来中国经济下行也拖累台湾的出口表现,上述这些现象亦会对台湾未来经济成长造成冲击。

赞一下
(11)
91.7%
赞一下
(1)
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