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初全面恢复通关后,港府大力对外宣扬香港故事,争取经济尽快复苏。然而,过去大半年涌入香港的中国大陆旅客人数未如预想般多,让旅游业界人士大失所望之余,不少人也缅怀起20年前港澳自由行实施初期的繁荣景象。
2003年上半年沙斯疫情肆虐香港,香港百业萧条,经济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中央政府立即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当年7月在广东省的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四市率先试行俗称“自由行”的港澳个人游政策,此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
港澳自由行实施后,效果很快立竿见影。大批大陆民众纷纷赴港旅游,其间住宿、用餐、观光、购物,带动香港旅游、零售、餐饮和酒店等行业发展,推动香港经济迅速走出谷底。
当时我采访过一位大陆新移民,他在香港一直当厨师,看到中央政府通过自由行挺港,预计香港饮食业日后将充满商机,于是大胆创业,在旅游区旺角开了一家餐厅,结果迅速尝到甜头,赚了一笔钱。
后来这位香港人一口气在两年内再连开三家餐厅,每家都赚大钱;他再把赚来的钱投入房地产,获取更大的回报。据悉,这人前几年已经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事实上,港澳自由行不但让普通的香港人获得好处,也为香港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大陆访港游客人数由2002年的683万人次起逐年递增,在2018年内达到最高峰,全年人数约为5080万人次,增幅达六倍多。旅游业占香港GDP的比率,也由2003年的2.5%上升至2018年的4.5%。
随着自由行人数逐年增加,该项政策对香港社会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浮现。自由行旅客到香港开始时搜购名牌奢侈品,后来扩展到大量抢购日用品,导致香港日常用品价格上涨,本地人叫苦连天。
同一时间,商铺业主有见生意畅旺,大幅调升店铺租金,结果造成连锁效应,推动附近店铺租金上涨,许多街坊小店纷纷被淘汰。不少港人更因此把住宅价格急升也归咎于自由行政策。
此外,香港公共空间、公共交通工具、餐厅也开始容纳不了大量的游客,出现饱和;加上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陆港两地民众的矛盾日益加深。
自2012年开始,香港部分极端分子连番挑起与大陆游客的冲突事件,发动“驱蝗”“官方”“踢箧”等活动,当街以激进行动侮辱骚扰陆客。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这股“本土”思潮更演变成为“港独”行为,意图和大陆切割,把香港独立出来。
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大陆及外国访港游客直线下降,愈来愈多港人终于明白到旅游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自从今年初陆港两地恢复通关后,香港社会至今都罕有听到反对大陆旅客的声音。然而,旅游业界接待能力不足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是时候全面检讨。
犹记得自由行开放初期,大陆人熟悉的香港只有金紫荆广场、山顶和海洋公园等著名景点。20年过去,赴港旅游已成为许多大陆尤其是广东省民众的家常便饭,购物也不再是唯一的重要主题,深度体验“港式生活”才是眼下最流行的旅游方式。
换言之,在港澳自由行实施20年后的今天,继续沿用“老景点、老顾客、老思路”发展香港旅游业已不合时宜。港府有必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打造更多属于本地旅游业的崭新亮点,以吸引旅客到来。
另一方面,当大陆旅客持续增加,令香港旅游业生意额恢复疫前水准后,官方更要对旅游业未来发展作一个全盘方向性的探讨。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科领域,两个经济体在贸易上的紧密关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贸易和平论主张自由贸易和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国家之间的和平。以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的人则认为,如果双方的贸易依存度过来,所衍生的不安感会越来越强,反而带来战争的威胁。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衍生出一种另类看法,即贸易与和平之间是存在着倒U字型的关系。贸易往来极少或极多,对和平共处不会产生太大的正面作用,甚至容易发生冲突。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最好是保持在合理的中间水准,才能促进两国良性发展。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港澳自由行也面临类似问题。赴港自由行人数太少,或者人数无止境增长,皆是弊大于利。港府有需要未雨绸缪,尽早研究香港的旅客承载力,并且追求经济多化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