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天宫的对联

时间:2023-06-04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严孟达:天宫的对联

中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5月30日成功发射,并与“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三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非军人的桂海潮,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等候已久的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打开“天宫”之门,欢迎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

《联合早报》5月31日第二版头条报道的图片显示,六位航天员合照背后挂着“欢迎队友”的横批四个大字,但见笔力充沛,潇洒自如;两边上下联文字则被遮挡住,好奇之下,上网看更多图片,发现对联写的是:

十六飞天旌旗展

十五圆梦凯歌还

上下联对仗工整,十六、十五两乘组员交接,“飞天圆梦”,一组继续展旌旗,另一组高唱凯歌。借着书法、对联的文化魅力,把中国文化的图腾带上了天宫。此次顺利交接“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航天探险的科学壮举也增添几许中国文化元素。

难道中国航天员飞天,也不忘带上文房四宝不成?想必是事前早有准备,但这并不重要。这非一般的对联,若是回到人间,肯定是得好好收藏的珍贵墨宝。在空间站展示中国书法的这个小细节看似不经意,自然亲切,却意味深长。过年过节、喜庆之日在门前贴上寓意贴切的对联,乃中国文化独有的传统,华人随着移居的足迹,把这个传统带到世界各地有华人聚居的角落,现在进一步上了天宫,寓意更在对联之外。像是向全球宣告中国文化的可见度,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背后的驱动力就是中华文明。

天上的事说到这里暂且搁下,回到人间说一件小事。

中国云南省最大的回教堂玉溪通海县纳家营清真寺,5月27日发生警民冲突事件,原因是当地回教徒不满官方强行拆除回教堂的阿拉伯式外观。当地警方将事件归为“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件”。

宗教建筑必须突出中国风格、回教堂“去阿拉伯化”是既定政策;中国网民则翻出当地法院一份2020年的判决书,指纳家营清真寺的部分建筑,建设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已被准予执行强制拆除。

网上资料显示,纳家营清真寺始建于14世纪,2001年重建时全面转向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所以,那里的阿拉伯建筑并非历史遗产。

多年前,我第一次旅游泉州时,朋友特别带我去参观著名的有千年历史的一座清真寺——泉州清净寺。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旁边挨着泉州另一古庙宇建筑经典关帝庙,在中国这应该是绝无仅有的景观,突显外来宗教与本地民间信仰场所的相互包容精神。在新加坡,不同宗教的寺庙互相为邻是正常现象,例如在牛车水,印度庙、回教堂和佛牙寺在同一条街上。但在马来西亚或是印度尼西亚以回教徒占多数的国家里,回教堂旁边岂容得下其他宗教建筑?中东回教国家更不用说。

泉州清净寺是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寺名的阿拉伯原文意思是“圣友寺”,初建于北宋真宗年间(1009年),历经重修,现今门楼内墙上仍刻有文字说明。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御赐一道保护穆斯林的诏书,现刻于北围墙上。

两宋时期有明文记载的清真寺,保留至今的除了泉州清净寺之外,还有广州怀圣寺、扬州仙鹤寺、北京牛街清真寺等。

伊斯兰之传入中国可上溯自唐朝盛世,丝绸之路打通了唐朝与中亚和西方之间双向通商道路,回教也随着阿拉伯商人传入,历经千多年始终无法扩展影响范围。正如北京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张国刚在《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书中所说:“伊斯兰教对汉人的影响很微弱,始终只保持为边缘群体的影响,以其不肯入乡随俗之故,这与佛教和三夷教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的宗教或中国民间宗教之一分子的结果有着鲜明差异。”

泉州清净寺是现存唯一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古清真寺,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中对不同宗教的包容精神,其他各地的清真寺则见飞檐绿瓦,中国风十足。

所以,即使回教信徒在中国是个小众,宗教场所也难逃“中国化”的命运。“弃阿拉伯化”,云南玉溪通海县纳家营清真寺并非首当其冲,也可能不是最后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实力发展,中国人在月球上插上五星红旗的伟大时刻指日可待,文化上也因此表现出高度自信,有文化自信才能加强底气,抵御西方对抗中国崛起所施予的压力。这是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气魄,但大国也应保持“有容乃大”的胸怀。中国文明若给国际上留下广大的中国土地容不下几座阿拉伯式宗教建筑的印象,又如何向回教世界示好。4月初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外长在北京“一笑泯恩仇”,签下恢复邦交协定,这是中国一次外交胜利,但回教国家对中国表现出的善意,并非理所当然。

从天宫到地上,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展出新魅力,还必须增加亲和力和包容性,让不同文化的国家民族如沐春风,才能再现唐朝盛世“海纳百川”的精神。中国的“天宫”有朝一日也可以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上Welcome的大字,迎接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异国航天员。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