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专栏
日内瓦时间上星期四(10月6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罕见地否决了一项决议草案(draft decision)。有关草案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现任和非现任人权理事会成员国提出,动议人权理事会决定在第52届会议(定于2023年2月27日至3月31日召开)上,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权状况进行辩论。
提出草案的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北爱尔兰等国。现任47个理事会成员国的表决结果是:19票反对,17票赞成,11票弃权。由于赞成票没有达到半数,草案被否决。也就是说,西方国家无法在下届会议上炒作这个课题。对西方国家而言,这是一次明显的挫折。对中国则是险胜。
我们从哪些国家站在哪一边,可清楚看到当今天下的明显阵营化,而美中之间的零和博弈如果持续,这种阵营化势必愈加固化。
在表决中,赞成的国家是:捷克、芬兰、法国、德国、洪都拉斯、日本、立陶宛、卢森堡、马绍尔群岛、黑山共和国、荷兰、巴拉圭、波兰、韩国、索马里、英国、美国。这是西方或美国阵营。
反对者:玻利维亚、喀麦隆、中国、科特迪瓦、古巴、厄立特里亚、加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卡塔尔、塞内加尔、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这是在国家利益上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亚非拉阵营。
弃权者:阿根廷、亚美尼亚、贝宁、巴西、冈比亚、印度、利比亚、马拉维、马来西亚、墨西哥、乌克兰。这些属于中间派,两边都不想得罪。(编按:乌克兰在10月7日改变立场,投赞成票。)
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席位是按地域分配的:非洲国家13席;亚洲国家13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八席;西欧和其他国家七席;东欧国家六席。理事会成员每任三年,在连任两届后不得立即再选。这种按地域分配席位的做法,目前来说是对中国较有利。比如,中国在非洲深耕多年,也得到有力的支持。
世界各地的主要新闻媒体对表决结果的报道,自然也呈现阵营化。对比《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对有关新闻的处理,也可以看出一些差别。海峡直接用了路透社的新闻稿,标题突出表决结果是西方蒙受打击。早报的报道加入访问两位学者的意见,标题是:“联合国未通过新疆人权草案/学者:指责缺乏直接证据”。虽然两报的新闻处理有所不同,但报道内文用上西方国家和非西方核心国家这样的字眼,却都透露出阵营化的信息。
指责缺乏直接证据,确实是西方使用人权武器对付中国的最大破绽。今年5月,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受邀访问中国,也到新疆绕了一圈,结果也拿不出什么具体的“危害人类罪”罪证。但不管怎样,即使这次的出击失败了,一般观察是,西方未来仍会重复使用这一成本低廉的工具向北京发难。
美中在人权理事会过招,只是这两个大国激烈博弈的一次小小遭遇战。两国博弈的激烈程度,现在也许已超乎许多人的想象。美国人看来已铁了心,非要把中国压下去不可。此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西方人的说法是“修昔底德陷阱”。北京虽然不愿意在这时候和美国直接对抗,但正如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甘思德日前所说的,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北京的外交政策也从韬光养晦转向“我们不得不”。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这是中方的红线。
但中国如果沉不住气,一直被动地回应美国的各种动作,就让对手有更多借口以“不得不”之名,对华施展更多更狠的遏制措施。这是一个难以跳脱的“怪圈”。双方要重回外交正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如此,因为没有下台阶。10月7日,美国又出台立即生效的对华出口管制,限制中方购买与制造具军事用途的高阶晶片;同时,限制出口一些用于超级电脑的晶片,以及收紧向任何中国公司出售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管制。这是露骨的零和博弈。
美国商务部当天发表声明说,官方的目的是要避免“具军事用途的敏感科技”被中国军事、情报与安全单位取得,从而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说,美国为了维护科技霸权,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恶意封锁和针对中国企业,并指这种做法背离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经贸规则。
实则,在大国博弈中,哪有什么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可言。违反规则,撕毁条约也是常见的事。北京也不是未曾有过相似经历。1950年代,大陆政府向苏联“一面倒”的时候,哪曾想有朝一日中苏竟会翻脸成仇,公开决裂。赫鲁晓夫一声令下就撤走所有在华专家,终止包括原子弹在内的所有援建项目。1969年,中苏还爆发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从此不睦,直到苏联解体。读历史的人说,真是殷鉴不远呀。即便是兄弟之邦,当老大哥认为小弟弟不乖乖听话时,也会狠下毒手,更别说美中关系现在如此剑拔弩张。
美中关系恶化,成了10月7日举行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讨论主题。中美关系恶化难以扭转,似乎是参与讨论环节的几位学者专家的共识。中美真的已走上零和博弈的不归路吗?答案或许是有条件的。简单说,在科技、军事、世界霸权等方面,美国摆明要一直占住第一把交椅,绝不容中国有超越的机会。这当然是零和思维。
但是,只要有利可图,美国还是会在其他方面和中国保持关系,比如在贸易方面。据中国海关总署上个月发布的数据,今年首八个月,中国对亚细安、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都有明显增长。亚细安成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4.09万亿元(人民币,约8000亿新元,下同),同比增长14%,占中方外贸总值的15%。欧盟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为3.75万亿元,增长9.5%,占13.7%。美国则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3.35万亿元,增长10.1%,占12.3%。
美中贸易战表面上打得火热,实际贸易额却一直增加。面对空前通胀压力的拜登政府,为应付中期选举,看来还会稍微调整对华贸易政策,放宽一些进口关税。即是说只要还有这层利益关系存在,就有望不至完全零和。这也是当今中美关系和当年中苏关系不同之处。
不过,美中之间的一些根本矛盾是难以达致妥协的。这包括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民族与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的纠结。一般认为,中美关系要回到从前相对平和的时期肯定是无望了。但双方应会竭力避免兵戎相见,或许可以维持犹如冷战时期斗而不破的僵持关系。最后就让时间证明,谁更优越。这或许就是我们能期望的最佳结果。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中国如果沉不住气,一直被动地回应美国的各种动作,就让对手有更多借口以“不得不”之名,对华施展更多更狠的遏制措施。这是一个难以跳脱的“怪圈”。